如何引导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质疑、释疑呢?
一、设疑曲问,培养学生的评判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者应有意识地启迪学生从“无疑”处找出“新疑”,从平淡中挖掘出新意。这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研读和评判能力。如笔者教《社戏》一文时,在学生大致了解了人物、中心思想和主要描写特点之后,问学生:“双喜是好孩子头还是坏孩子头?”这一设疑激发了学生思考的兴趣。
生①: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表现双喜聪明。
生②: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时,双喜打包票——表现双喜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
生③: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头的原因——表现双喜聪明细心。
生④: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
生⑤:吃完豆,双喜考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了对策——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
此时,有学生提出双喜是坏孩子头,以偷为理由。学生纷纷发表看法——生A:偷的是自家的豆,偷豆请客,理所当然。生B:从六一公公的话可以证明“请客”,这是应该的。生C:六一公公还送豆给客人品尝,此时,还不算盗窃行为,而是表现孩子们热情好客、淳朴、善良。
生⑥:双喜送“我”回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表现双喜做事情有始有终。
生⑦: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表现双喜反应灵敏。
师生共同归纳小结:
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
接着,笔者又顺势设疑曲问:“假如在‘我’的小伙伴中没有双喜,你觉得故事会怎样?”生说:“没有双喜这个人物,小说的情节就不能展开,故事本身就不成其为故事。”又问:“如果没有双喜,这篇小说会怎样?”生说:“如果没有双喜,中心思想也将残缺不全。”这样设疑曲问,将学生从“雾里看花”引导到了“柳暗花明”的境地,提高了学生的评判能力,发展了学生纵深思考的能力。
二、鼓励学生质疑、释疑
人的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疑就是学习中涌现出来的思想浪花。教师的责任就是要为学生质疑、问难创造条件,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学习的进步并不是老师“讲”,而是自己“疑”、“释”而获得的。
每教一节课,笔者都布置学生自读,预习,要求提出疑难问题。为了使质疑不流于形式,笔者采用了几种方法:①每人必须准备一个质疑本,将预习时的疑难问题记下;②在讲课前,留出几分钟让学生口头提问。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如:教《紫藤萝瀑布》时,学生们提出了九十多个问题。学生的提问,虽然开始有点幼稚、可笑,但不管怎样,学生们在参与,在动脑、动手。长此以往,学生不但会养成善思好问的好习惯,而且还会培养参与意识及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敢想敢说的精神。学生们提出问题一大堆如何处理呢?有两点:分类集中或围绕课文中心组成一条红线。
学生一旦自己提出问题,便处于学习的主动地位了,但如何释疑,他们往往寄希望于老师。笔者往往不急于立即给予解答,而是鼓励学生继续思考,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以让学生体验思考乐趣的同时,享受成功的快乐。
例如,讲《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我这样设计:
师:(介绍完课文背景后)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一遍课文,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生①:为什么家里穷还要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地来到栈桥上散步呢?
师:这位同学第一个提问了,很好。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②:父亲的弟弟、我的叔叔叫于勒,我们一家之所以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栈桥上去散步,主要是在盼望他回来,他是我们全家的希望。
生③:为什么若瑟夫一家对于勒回家如此感兴趣?
师:好,谁来帮他解答?
生④:于勒是他的叔叔呀!
生⑤:不对。我想应该是若瑟夫一家希望拿着于勒的钱置一所别墅,给二姐办嫁妆等,实现一家的希望。
师:好,出现不同看法了。同学们想想哪个意见更有道理?
生⑥:若瑟夫的父亲被两位漂亮太太吃牡蛎的高贵吃法打动了,这里的“高贵”是什么意思?
生⑦:文中“高贵”是“文雅”之意。
师:很好。
生⑧:若瑟夫的父亲神色“狼狈”和老水手的“狼狈”不堪,两个“狼狈”含义一样吗?
师:提得好!请同学们查工具书解决。
生⑨:不一样。父亲的“狼狈”是看到于勒此时境况穷,希望破灭,是非常困苦的样子;老水手的“狼狈”是非常穷,是困苦窘迫的样子。
师: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
生⑩:若瑟夫为什么要给老水手十个铜子的小费?
生紒紜矠:他虽盼望于勒回来,改变家境,但不像父母势利,还有亲情。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在资本主义社会,一个人“穷”的时候是别人的“恐怖”,“富”的时候是“希望”。可见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关系?
生(集体答):金钱关系。
师:对。(引用马克思的一段话来揭示主题。略)我们可在这里得出一个结论:有钱万里盼相见。请同学们对下句。
生:无钱见面不相认。
师:“有钱”对“无钱”行;“万里”对“见面”,“盼相见”对“不相认”,合适不?
生:“万里”是距离,可以用“咫尺”。
师:好!“不相认”呢?
生:“不相认”改为“怕相认”。
师:那就是“无钱咫尺怕相认”,不错!(板书)这可以说就是全文的主题了。
“教有疑”到“教无疑”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所以语文课的基本任务,是努力教学生自己去生疑、质疑。总之,质疑是启迪思维的好办法,释疑则能培养学生的评判能力,形成了这种习惯,学生将受用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