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音乐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
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
一、以乐激情爱国爱民
初中音乐教材第一课,就是一首优秀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歌曲《苏武牧羊》,这是一首脍灸人的优秀歌曲,这首歌产生于民国初年,是当时优秀的学堂乐歌之一多少年来一直传唱在广大劳动人民群众中,它成为人民群众的心声。它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求“富国强兵”以抵御外侮的爱国主义思想。尤其是在当时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发生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外交事件,广大的爱国人民群众无比愤慨,中国人民在进行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苏武的“留胡节不辱”,“大节定不亏”的爱国主义精神便成为人民心中的精神力量。后来,这首歌曲在抗日战争时期同其他革命歌曲一样,起到了激励人民作战到底和必胜的信念。在歌曲的旋律中,由五声音阶构成,有浓厚的中国民歌特色。古朴苍劲,通俗感人。具有悲壮、深沉的音乐气质。庄重、坚定、平稳的节奏塑造了苏武的高大形象。调式的交替运用,使音乐即统一又富于变化。这种调性的对比加强了歌曲的坚定、诚挚的感情,增强了歌曲的表现力;歌词与旋律的结合也非常的贴切。
所有这些对培养学生用宽厚舒展的歌声,悲壮激昂的情绪来表达苏武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再如在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
二、以乐为镜规范行为净化心灵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充分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比如教唱歌曲《军民大生产》、《我们走在大路上》这两首歌时引导学生用铿锵有力的音调和高昂的情绪演唱能激发学生爱劳动、团结同学积极向上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
再如教唱歌曲《读书朗》、《歌唱二小放牛朗》、《小卫士赖宁》等、叙事歌曲时应注意到三拍子的叙事性及抒情性,不仅引导学生充分投入感情,动情地歌唱。而且还要详细讲述他们曾经动人的故事以次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净化学生的心灵。
三、以乐促智全面发展
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古今中外许多高智能的名人如孔子、爱因斯坦、卢梭、歌德、列宁等大都酷爱音乐,可以说音乐对于他们的事业成就具有一定的影响。“科学的认识和借助艺术的认识”。学校音乐教育不仅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客观世界,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并且可以以乐促智,让他们的智能得到多方面的发展,诸如思维、想象、情感体验、审美感观等。如在音乐欣赏和唱歌时,学生会产生注意、记忆、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这能促进学生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让其获得活跃的思维能力;在器乐演奏中,学生手、脑、眼、耳并用,这能极大地开发他们的智力、锻炼他们的创造能力,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
比如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它是我国优秀的古典音乐作品中的名曲之一。是民族传统乐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瑰室,这首乐曲在国内外乐坛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在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欣赏这首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会实现给我们宛如一幅山水画卷,会使我们感受到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月光透过层层白云,映入江面,远处渔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地摇曳,那优美、深沉的旋律描绘出大自然迷人的景色。加之教师充分的揭示,会给学生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使他们极快进入到“艳艳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明月,的静谧、清澈的月夜意境中。乐曲旋律中的“淙淙流水”之声,“蓬蓬远春”之声,“悠悠花香”之气,使学生很自然地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促进了智力的良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