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数学论文 >> 资源正文
数学实践活动课
        ★★★
【字体:
数学实践活动课
作者:不详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4
 1、 实践活动课的特点。

       数学实践活动课,顾名思义为:数学+实践活动。活动是形式,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际目标的手段。数学实践活动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观察、分析、研究问题,从而明确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考虑日常事务的习惯。为此,要根据小学生的好奇、好动、有较强求知欲的特点,尽可能做到方法要“活”,组织形式能“动”。如何让实践活动课上的“妙趣横生”?我们有必要对他的特点进行一番探究。

    (1) 自主性。学生是活动的主人,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要求,着重引导、启发学生去感受,从中发现问题,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通过实践解决,获得亲身的体验和直接经验,让学生享受做学习主人的权利和欢乐。

    (2) 创新性。数学活动重在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所谓创新是指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智慧,灵活主动地认识一个对别人来说早已知道的,而对他们来说却是首次发现的“新规律”、“新性质”或获得一个新本领,取得一项“新成果”。

    (3) 趣味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数学活动课的目标之一,课应该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确定数学活动内容,力求题目由区、新颖,内容生动,有吸引力。设计要依内容力求灵活多样,富于变化,做到新、奇、趣的统一,、使学生在活动力学中有乐、学有所得。

    (4) 渗透性。数学活动课必须体现数学的特点,注意渗透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所谓渗透是指不做系统讲授,不出或少出名词术语,凭借生动、形象的直观手段和学生熟悉的具体事例来反映县道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和感染。

    (5) 实践性。实践性是数学活动课的一个重要特点。活动课应力求让学生接触生活实际,强调通过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使学生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丰富感性认识。

    (6) 灵活性。数学活动课内容范围广,灵活性大,不要求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只要有利于学生丰富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均可以开展。由于活动课有着丰富内容,就决定了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使学生通过眼看、二庭、手做,从多方面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活动,促进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这是数学实践活动课的特点,下面我讲结合我们的教材中三个实践活动课谈一下我对实践活动课的认识及做法,想法。

    2、本册教材中的实践活动课的内容及总的实施建议。

    本册教材安排了三大实践活动,即“我小树一起长”“小小运动会”“今天我当家”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将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在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我认为要上好一节实践活动课要做到以下几点:

    (1)给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数学是对于孩子来说是枯燥乏味的,要想让孩子能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必须在教学中有创新有新意,那么如果在课上能给学生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会让学生眼前一亮,马上注意力就被吸引来。从而能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在课前和活动开始是应做好活动定向的引导。

    在设计一个数学活动之前,教师必须明确这一活动的出发点是什么,也就是必须明确学生通过活动,应达到教学目标的哪一项以及哪一级水平。设计教学时就要紧紧围绕该目标,使活动的针对性强,内容集中,以便于组织教学,使较多的学生达到这一节课的学习要求。

    (3)教师在活动进行中要适时地加以组织和指导。

    虽然教师在一开始就做好了活动定向的引导,但是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仍有可能会偏离教学的目标或出现活动进行的不那么有效,甚至进行不下去的情况。因此,教师会必须及时地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通过观察和适时地提问,收集反馈信息,并找到相应的对策加以组织和指导。

    (4)教师在活动结束后要及时地促进学生认识的升华。

    既然教师在设计这节课的活动是有意识地定向于具体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活动结束之后,也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达到让你所期望的目标。教师应当采用适当的启发策略,让学生在他们的活动的基础上总结出规律或结论,促进学生认识的升华,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某个具体的操作上。

    3、本册教材中实践活动课的具体实施建议:

    (1)《我和小树一起长》

    教学目标:

    1、要求巩固100以内数的认识、加与减、观察图形等知识与技能。

    2、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许多的数学问题,提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课安排在三月,正好是植树的季节,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来引入课题,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生动的植树场景,这一课大家可能都已经讲过了,那么我在讲这一课时是这样设计的。我从“植树节”的话题引入课,然后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动感的植树画面,把书中的插图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演示给学生看,一下子就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兴致高涨,从而都很有兴趣去在动画中发现问题,接下来的小组合作研究讨论提出问题就有很好的效果。学生能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提出很多的数学问题,如“三个班分别植树多少棵?”“小树有多高?”因为我在设计时,又在小树旁边房里一只小动物,我想来丰富画面内容,学生也会相应的提出更多更有意义的数学问题。所以有的学生就问“小动物的身高是多少?”等等还有很多的问题。学生会用已有的知识来直接或间接的解决这些问题。而第二幅小数长高的图,我则是换了一种方式呈现出来,我画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把它挂在黑板上,在视觉上又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很好地把小学生快要分散的注意力再度集中。画虽然是画好的但是数量关系事先没有给出来,我是在一边让学生来说图中有什么树,一边把数量关系呈现给学生的,因为观察图对学生的要求很高,他不但要有收集信息,最重要的是要有整理信息的能力,但是一年级的学生太小,还没形成很强的能力,要想一下就把握好很多的数量关系是不可能的。所以由教师来呈现,学生能很快的找到他想要的信息。教师起到一个强调,提示的作用。从而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能很快地提出并解决很多的问题。对于提问题,在这里我想和大家介绍我自己的一点尝试和做法,到现在为止,我认为效果还是不错的。就是填表,这个方法也有很多老师用过,但多数都是在高年级,又或者是填空式的,老师都给出了需要找到或者算出哪些,学生只来填数字。我设计的表格不是这样的,表格很简单,就有“问题”“解决方法(算式)”两项。我给了学生很大的空间,学生小,会写得字不多,那么,你的问题就可以用图来表示,例如,“柳树有多少棵?”你就可以画一棵柳树,然后,在后面加一个问号就可以了。这样不但解决不会写字的问题,还节省了时间。然后,学生把解决得算式写在问题的后面。这个表就填完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能提出几个问题就写几个,并试着自己来解决。学生在填表中渐渐的养成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节课中我都是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我想这不是流于形式,大家都知道小组合作并不一定适合任何一节课,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他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那么,小组几个人在合作式的学习中达到的效果会更好。这节课还可以适当的进行“环保教育”。但是不要牵强。

    (2)《小小运动会》

    教学目标:

    1、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利用10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加强对图形的认识,能利用图形设计美丽的图案。

     这一课的情境创设可以采取很多种方式,可以把它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学生听,在听的过程中来提出数学问题。也可以把图画呈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在图中发现问题,有条件有时间把静态的图变成动态的画面会更加吸引学生,我想这样的效果会更好。甚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来模拟这样一个场景。让学生提高兴趣来参与,问题的提出自然就简单多了。那么,《小小运动会》这一课,按照教学进度,大概就在各个学校举办春季运动会的时候,我想,如果这一节课能联系实际生活,学生的兴趣会更高,给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运动会场景,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捕捉数学问题,再来解决,这样可突出活动的真实性和实践性,从而学生也会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对于涉及将被这个教学环节,教师应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对几何图形的欣赏能力,完成后可将学生的作品进行战士,相互交流。只要做出来了都应给与鼓励。最后,“运动运回家”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可能有不同的答案,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来分配人数。

    (3)《今天我当家》

    教学目标:

    1、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运用10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课,是在认识货币并会换算的基础上来学的。综合复习了100以内的两位数的加减法、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运算。这一课则能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教学是,可以让学生将此情景编成一个小故事,并说一说,怎样解决图中的问题。如果学生培养的好,还可以在班级开展模拟活动,甚至可以与家长配合,让孩子真正“当一回家”,走到社会这个大的课堂中去,然后回到学校这个小课堂中进行交流自己的感受。这样通过模拟演示,或者实际走到社会上去实践的效果一定比在课堂上空讲道理来的真实,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知识的掌握及问题的解决应该会轻松得多。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加码,提一些难一些的问题,让学生试着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都是一些开放性问题,会有很多种答案,只要学生的答案合理都应给与鼓励。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思考,大胆尝试。

    通过三个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目标,不难看出,都是在培养学生那种能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一开始的能提出,到后来发展并提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的,不是教给学生死的知识,而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

    总之,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以动手操作,实践为主,通过多种感官活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以知识的魅力,引发血色韩所的兴趣,培养起创新求异的精神。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个体的发展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由此产生了属于每个人的个性。只有通过活动才能让儿童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创造性得到充分的挖掘。我们的数学教师有责任尊重和保护儿童的个性,让数学课程为活动的课堂,创造的场所。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