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秋天在哪里》教学设计
        ★★★★
【字体:
《秋天在哪里》教学设计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8
活动设想
秋天是一幅七彩的画,秋天是一首无言的诗,秋天是一曲悠扬的歌,秋天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一提起“秋天”,我们就会联想起无数优美的字眼:秋高气爽、五谷丰登、瓜果瓢香、大雁南飞、叠翠流金……
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三册第一单元课文是围绕“秋天”来编排的,学过之后,学生有了丰富的知识积累、语言积累和情感积累。因此,在教学本单元语文园地一中的“展示台”时,我特地组织学生到田野、到学校的各角落去寻找秋天,让学生感受秋意浓浓的景象,不仅如此,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朗读能力等多种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并且从中受到了美的熏陶。
活动过程
一、 自主探究:找秋
1、 师导:同学们,秋天已经轻轻地、悄悄地来到我们的身边。你听到秋天的声音了吗?你看到秋天的色彩了吗?(稍作停顿后继续说)在哪里可以找到秋天呢?(引导学生讨论,自主选择,决定寻找路线和计划,自由组合小组。)
2、 找秋
(1) 师导:这节课老师先和大家一起到田野里去找秋天。在寻找的过程中,同学们要细心观察,你们可以用眼睛看,可以用鼻子闻,还可以用耳朵听,或者用手摸,但都要注意安全。(师生愉快地融入了秋天的大自然中。)
 学生有许多表现,也有许多发现,活动时,我留意观察着每个孩子,并适当给以引导。以下是活动时的一些情景:
学生A:快看,那边的稻子都笑弯了腰……嘿!它们还掀起了波浪呢!
学生B、瞧!那葡萄肯定是甜得很……
 这一活动意在引导学生去发现秋天的特征,积累关于秋天的知识,亲身体验秋收的景象。
(2) 师导:在田野中我们找到了秋天,那我们用刚才的方法到校园中再去找找秋天。
片段摘录:
学生A、好多的花呀:看,这是白的、那是黄的、还有那紫的……
 学生B、这些都是菊花呀!
学生C、哇!这里有这么多的树叶呀!哎呀!树上都已经是光秃秃的了。
学生D、这是大树公公的旧衣裳,它要换新装了……
学生E、老师,看天上,有好多鸟!……那是大雁……
师:对,是大雁要飞到南方去了!你们知道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小动物在秋天的时候要飞往南方?它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同学们课后可以仔细去观察、探究。
 这一活动意在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的花、草、树、木,以及小动物,同时,结合观察的情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秋天的特征。
二、 自主活动:悟秋
1、 观看录象秋景,让学生进一步真切感受到秋天的五谷丰登: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 让学生观看录象,主要是供学生欣赏,启发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对秋天的热爱之情,让他们用身心来感受秋天。
2、 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说、而且主动说,然后全班交流,说说自己找到的秋天是怎么样的。再让学生诵一诵描写秋天的古诗,演一演秋天“大丰收”的情景,唱一唱描写秋天的歌曲。
 这一活动培养了学生对秋天的情感,加深了对秋天的认识。
3、 学生动手贴、画秋景图,表达对秋天的热爱。
部分学生借助一些图片或运用采集的实物合作完成一幅美丽的秋景图。(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与伙伴合作完成。)
 这一活动意在给学生充分的想象自由,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设计出自己的作品,体验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4、 组织学生评议,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创造的快乐;鼓励学生大胆的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让大家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和欣赏。
 这一活动意在培养学生在探索与求知中的大胆和自信,让学生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自我认识
1、 抓住了该阶段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从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周围环境,让学生自己确定寻找秋天后,师生一起走出课堂去寻找秋天,真切感受秋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2、 在活动中,学生以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去获取知识,情绪高,气氛浓;从中教师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了表现自我个性的机会,让学生成为活动中真正的主人,教师从学生活动的支配者、指使者,变成了他们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体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3、 学生在活动中凭借着自己的兴趣,发现了秋天的特征,亲身体验到秋天丰收的喜悦,同时也增长了见识。通过看、说、演、贴、画等一系列综合性活动,让学生的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提高。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