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秋天里的春天
        ★★★
【字体:
秋天里的春天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

                         ——一份来自茶乡安溪的教育报告
                          《福建教育》记者 陈玉龙

   秋茶飘香的时节,我们踏上了安溪的土地。
   吸引我们视线的,是与秋茶争香的安溪的老师们。
   一个现象让我们不解:近年来,安溪老师的论文大批量地出现在全国各种教育报刊上。是什么使安溪的教育研究论文创作保持着井喷的状态,是什么使安溪小学教育教学论文像飘香的铁观音一样流向全国,是什么使安溪拥有了教科研强县的形象?
带着问题,我们走进了安溪的学校。

   一 让搞教育科研的人不寂寞

   安溪教育科研的第一推动力来自于教育研究和教育行政部门。安溪的各项教育科研措施无处不见县教师进修学校的影子,而教研部门的背后又无处不见教育局的影子。
   安溪的老师们,特别是一心扑在教研上的老师们是有福气的,因为他们有一个理解老师、尊重老师、重视教研的教育环境,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温暖的教育天空。在安溪县教育局的教育规划中,科研兴教永远都是中心。现分管小学教育的副局长谦虚地说,科研兴教不只是这一任教育局的共识,安溪教育在改革开放以来就有抓教科研的传统,只是这20来年的积累表现为近年突出的教育成果罢了。正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人的潜质是相近的,如果没有好的机制来激发它,它就会像地火一样只在地下运行而不会跃出地层成为壮丽的火山。几届教育局领导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安溪是较为贫困的山区县,老师们大多在闭塞的乡下教书。作为知识的先行者,他们的人生失落感较相同环境下的人们要强。如果不在精神上激励他们把教育作为事业来追求,那么对他们自己对教育都是一种灾难。所以,科研是兴教的需要,更是一项意义深远的人心工程。鉴于这样的考虑,教育局的领导摆出了鲜明的立场:让搞教育科研的人不寂寞。
   在安溪,我们看到,教育局的上上下下对自己的老师们都是赞不绝口。局领导们特别重视发现培养人才,热心和搞教科研的老师交朋友,每到一所学校,都有意识地表扬热衷教科研的老师。罗德新是偏远的西坪学区一所小学的校长,在闭塞艰苦的环境中,他坚持不懈搞教研,付出了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也获得了可观的回报。对这样的老师,局里特意给他开了“小灶”:教育局举办的各项教科研活动都不能落下他。这样的做法起到了显著的导向作用,安溪的教育圈很快形成了良性的舆论环境:校长们以开展教科研为学校工作的起点,老师们以敬业爱岗的职业操守为追求,以参加教科研为荣。现实待遇上,行政部门在综合评价教师方面,加大了教科研的比重。在评优、评先、评职称时,积极参加教科研并有相应成果教师一定是优先考虑的对象。
   为了把科研兴教的措施落实到位,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校走的是踏实工作的路子。每年,小学学期工作计划是初教股和小学教研室一起制定的,行政管理和业务管理联系密切,配合得天衣无缝。实际工作中,行政管理者带着业务指导的色彩,业务管理者也能起到行政管理的一些作用。只有工作,没有“越位”。这样,全县的教科研直至所有的教育工作都步伐一致,整体感特别强,各项措施都能有效迅速地实行。
上世纪90年代末,全县的教科研工作从自觉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以教研室为龙头,以县直小学为主体,以中心学校为主阵地,以基层小学为辐射面,形成了覆盖全县的教研网络。1999年到2002年的三个学年中,教育局每年围绕一个主题开展工作,1999-2000学年是常规管理年,2000-2001学年是师德师风建设年,2001-2002学年是教育科研年。常规教研活动长年不断,热闹异常:每学期的教育热点座谈会是安溪教育界的精英论坛,学科带头人做主题发言,前瞻性强,信息量大,对象是教导主任以上的教研骨干;教育教学研讨会,着眼于探索教育教学规律,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以赛促研,组织各种论文评选活动,说课竞赛,优质课评比,论文写作和教学设计现场比赛,以及各种学生竞赛;课题研究全面铺开,成果喜人……
为什么物质条件更为优越的地区未必有这样的教育局面?我们认为,组织之功,功莫大焉。
   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培育,安溪教科研的大环境已经养成:校校高举教科研的大旗,学校以教科研集聚人心,管理教师,提升教学水平。更为重要的是,从教育局到基层校,形成了以事业为重,以业务为尊,上下一心搞教育的风气。
教科研撬动了安溪教育,也撬开了老师们的心。我们眼中的安溪老师何止是不寂寞,简直是热闹非凡,让人时时感觉到春天的勃勃生机。

   二 战国时代与教研下乡

   近水楼台先得月,安溪教研组织得最好,成效最大的是城关地区。
城关地区的小学呈现群雄并出的态势,各路“诸侯”竞逞风采,正是一派热闹的战国气象。安溪城关共有实验小学,沼涛实验小学,城关第三小学,逸夫小学,凤城中心小学和城边上的城厢中心小学等六个小学。
   实验小学创办于1902年,百年的发展使它稳坐老大的位置,省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从不缺乏。校长陈培生把百年传统和名校实力作为学校的追求,教研上也从来当仁不让地担当起领头羊的角色,学校国家级立项的课题就有“心理健康辅导”“指导学生自主学练”“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科学评价”等三个。但就是这样,陈培生也感到了“老二老三们”的“威胁”:教研上不进则退,学校整体实力同样如此。
老牌名校尚且如此,那些一落地就生活在“列强”夹缝间的学校更是带着天生的危机感奋起直追。在县城这弹丸之地,学校办得好不好,家长会用双脚来投票:教学不景气,学生就会走人,千方百计去挤名校的大门。沼涛实验小学和逸夫小学论年龄是六校里的小弟弟,但要论科研和教学水平,可都和年龄没有一点关系。就说沼涛实验小学吧,1992年建校,硬件是建得不错,但老师可全是从乡下小学选来的,年轻的学校,年轻的教师,如何在尽短的时间内创出学校品牌留住生源,成了最大最现实的难题。周淡水校长以科研型的校长为人生追求,从教科研入手,苦练十年内功,使沼涛实验小学成了安溪小学界令人敬畏的后起之秀。科研起步阶段,周淡水用“逼”的办法,给年轻老师们压任务。当时,每学期有“三赛四课”,有学习培训……甚至还要写一万字读书笔记,陈彩英老师说,她带着才5个月大的孩子,真是边记边骂。但学校上了层次,苦涩的经历也成了甜蜜的回忆。
   城关第三小学的陈进雄校长,逸夫小学的蔡国民校长,城厢中心小学的林裕铁校长,……打开话匣子,说的都是教研的滔滔不绝的话题。正是有一大批专注于教研的校长,一大批专注于教研的学科带头人,才揭下了教研让人敬畏的神秘面纱,改变了教研是少数人的事的局面。
   城关地区学校的“诸侯争霸”比的是通过教科研提升的学校综合实力,实际上,各校间高层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的互相输送与交流从没间断过,业务上的切磋探讨也从没间歇过。这种战国式的校际良性竞争客观上促进了各校的工作,新校可以通过埋头工作潜心科研后来居上的现实,使各个学校都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所以,陈培生校长才会感到:“不发展就是落后。”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关学校浓厚的教科研氛围一经形成,就像停不下来的战车永远向前,各个学校才会有动辄几十上百篇的论文年产量。
   走出城关,以中心校为基点的教研活动同样开展得红红火火,教研成果也层出不穷,许多现在城关教坛叱咤风云的明星教师都在乡下小学长期磨练过,从起步到腾飞,是农村小学完成了他们人生的第一阶段。但农村校毕竟在资金、生源方面与城里有着明显差距,老师们要付出远比城里同行多得多的努力。比如,电脑虽然进了课堂,但农村常停电,老师上课就得做两手准备,同时准备电脑课件和小黑板。有电现代化,停电还得手工操作。这样,农村小学的教研水平与城里的就拉开了距离。为了弥补这种差距,教育局出台了教研扶贫计划:每年选派城关年轻骨干教师下乡支教一年,送教研下乡;让城关学校与农村教研薄弱校结对子,使教育资源流动起来;安排乡镇之间的学校挂钩交流,为期两年。教师下乡支教任务明确:要为所在学区每学期上一节示范课,带一名学徒,指导一位老师发表一篇文章,承担一个教研课题。城关学校要为结对子学校开一次现场观摩会,一次区域性教学研讨会,几次讲座,并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免费请帮扶学校的老师参加本校所有的教研活动。
    教研扶贫计划实施以来,仅1998年就有20多位老师奔赴最偏远的山区小学,直接提高了当地小学的教学水平,它把所有的小学都纳入全县有序发展的教科研网络中,保证了教科研工作的普及性,难怪有那么多青年骨干从农村脱颖而出。

   三 特级教师带出了特级教师

在安溪,有这么一段脍炙人口的特级教师带出特级教师的教坛佳话。
李汉志老师是安溪教研的前辈人物,在上世纪80-90 年代,他的教研水平首屈一指,被评为部级劳模。现任小学教研室主任的林润生老师曾有幸与他同校,作为师徒和战友,林老师学到了不少东西,并立志于教研工作,1994年,两人同时被光荣地评为特级教师。两位特级教师为安溪教研的普及推广做了许多基础性的工作,林润生老师也因出色的业务水平参加了人教社语文大修订教材的编写工作。90年代后期,当时教育局分管小学的副局长发现了李冰霖这棵教研苗子,离任前叮嘱小学教研室着意培育。在小学教研室老师的扶持下,李老师功力大进,成果迭出,青出于蓝,今年成为最年轻的特级教师。
    教育局十分重视榜样的作用,80年代以李汉志为榜样,影响近20年;新世纪以李冰霖为榜样,正在产生深远影响。数代人的努力,安溪小学教育搭建起了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形成了人才辈出的局面。教育教研群英谱上众星闪烁,相映成辉,李冰霖、张玉锻、白秉洲、傅结龙、谢志思、殷千枝、苏槐生、廖洪端、王宝双、周紫英、赵顺天、廖侨莲……无论哪个学校,业务骨干随便一提都是一串。可以说,教科研的血液已经深深地溶进了教育的肌体。
    李冰霖老师的经历生动说明了教研扎根的过程。他最初写论文是出于评职称的压力和教学要有所为的本能驱动,后来就成了教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日久生情,最终成了不吐不快的心理需要,想到一个问题,要是不写出来就难以入眠。参内学区谢志思老师一条毛巾的故事也反映了教研启动阶段的一个剪影。1989年春,谢老师把第一篇论文投给了《安溪教育》编辑部。论文没有发表,年终,他却意想不到地收到了编辑部寄来的一条毛巾。毛巾虽小,背后寓含的肯定和鼓励却一举激起了谢老师教学研究的兴趣。
    如今,全县教师投身教研已蔚然成风,教学实践——总结经验——撰写论文,已经成为多数老师的工作方式。各大校的教研活动人人参与,每个老师都有教研任务,教研成果有大有小,但不参加已成为不求上进的代名词。
教而优则仕。在教科研如火如荼开展的过程中,全县教育界形成了唯才是举的用人制度。1996年起,李冰霖老师从龙涓学区,到凤城学区,到沼涛实小,到逸夫小学,到今年的城关三小副校长,因为教研出色,一两年就提一个职位。实验小学现任的四个副校级干部都是凭教研教学实力竞聘上岗的。年轻的陈亚敏老师经过两轮激烈的角逐,由祥华中心小学一名普通的教师竞聘为湖头中心小学的副校长。她告诉我们,高手如云,原先只想试一试,真没想到会成功,像做梦一样,就此改变了教师生涯。
   小学的领导职位如此,普通教师的选拔聘用也是如此,县里每年安排8个进城名额,用比武的方式,在全县农村选拔优秀教师。王朝云老师家在城里,1993年毕业时,分配到最偏远条件最差的芦田学区。一度灰心丧气,对教学丧失了兴趣。1995年她报着试一试的心理到县里上公开课,受到了教研室老师的鼓励,从此一发不可收地喜欢上了教研。2000年获得了县一等奖,2002年以第一名的成绩竞聘入城。
傅结龙是凤城中心小学语文教研组长,年轻的学科带头人,原来在乡下学区任教,1996年凭着出色的教研教学能力选拔到凤城中心小学。在城厢中心小学,我们见到了他的妹妹傅桔红。小傅老师原是蓬莱学区的老师,在县教研室老师和哥哥的鼓励引导下,教艺日见提高,2001年也竞聘到城厢中心小学。同事们这样夸奖她,哥哥棒,妹妹也很棒!
    正是因为教科研已经成为教师们改变命运的有力武器,成功的榜样使同环境中的老师们也看到了远大前程,教研在安溪才更有了说服力。也可以这么说,搞教研不仅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教师自身成才的需要。这就是为什么安溪的老师们对教研不是敬而远之,而是见猎心喜。

   接触得越深,了解得越多,我们越深深地为安溪老师们那种敬业爱岗、认真勤奋、积极乐观的精神所感染。在这种精神的引领下,那数目惊人的论文只是安溪县整体教研教学实力的真实体现,甚至还只是冰山的一角。相信随着时日迁移,这座大冰山会越来越完整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写就本文的时候,更深的秋意正在袭来。但安溪的老师不缺乏相互温暖的理由,不缺乏春暖花开的冲动:教育正在收获,我们还在成长!
                                  (《福建教育》2002年2期)


 

  • 上一份资源:

  • 下一份资源: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