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名作重读”时,我一次次地想到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像钱教授这样的“重读”,也应当像花一样绽放在小语界。我们语文书中的许多课文,有不少也是公认的名作,有的也许够不上资格,但也是传统的篇目,这样的文章,是可以一次次重读,不同的人是可以有色彩各异的“重读”的。而放眼现状,我们的教师对课文的解读却几乎如出一辙,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做教参的“二传手”甚至是“奴隶”,没有“重读”更缺乏“别出新意”。而学生们读一篇课文,千千万万个不同的脑袋也大多在“装入”同样的观点与认识。就这样代代相传,习以为常。所以有一位中学特级教师毫不客气地批评:“我们可以沉静下来,深入想一想,通过上千堂语文课的‘训导’,在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当中,甚至连一些基本语汇,都成了‘公共’的了,都是两两结合的。譬如白衣天使与护士、医生;蜡烛、孜孜不倦、兢兢业业与教师;残酷、黑暗、吃人与资本主义、旧社会;光明、温暖与社会主义、新中国等等。”如果学生的读写,首先是读,钻进了同一个套子,那么学生的个性何以有“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的时候?
探究这种状况的成因,我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对教学参考资料的盲从、依赖。正像钱理群教授所说的那样:“分析得过于绝对,过于‘死’,仿佛对作品(课文)只能有一种理解,一种阐释;教学就是要追求‘唯一正确’的‘结论’”。二是教师这一主体缺乏独立性,没有作为一个真正的读者自己去理解、阐释课文,因而也就缺乏发现和创造。所以,提倡“重读”,关键是不唯书,跳出教参的束缚;还要不唯上,自己去读、去感受,其次才是参考、学习、借鉴。
这里想举几个例子,说说“重读”的可能性与价值。《小猫种鱼》这篇课文讲的是小猫看见农民种什么收什么,就也把小鱼种进地里,希望到秋天也收获许多小鱼。教参上把小猫当成了不动脑的典型,许多年来教师就这么教。但换一些角度“重读”,我们就能得到几种新的理解和阐释:小猫爱学习,肯向农民伯伯学习;小猫爱劳动,不想“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小猫肯动脑筋,要不怎么会想到种小鱼?既然这样,小猫即使在秋天“一无所获”,他也会得到教训,改正错误……再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们读完后都会对小女孩产生深深的同情和怜悯。有人会说,讲同情、怜悯怎么够?其实,对“怜悯”的解读,不要只停留再对境遇差的一方的施舍上,“怜悯”在本质上是与公正、平等相对应的。如果一个人连怜悯之心也没有,又谈什么“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更何况,安徒生创作《卖火柴的小女孩》时的本意就是对弱者的怜悯与同情。当然,我们应该看到,能这样“多元”解读的大多是文学作品,真正的文学作品总包含多重的意义,有的意义甚至是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课文的魅力大概就在这里:常读常新,给读者带来“发现”的喜悦。这也正是接受美学所强调的,文章的意义,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建构,它的生成与学习都离不开读者的创造,所以教师和学生在阅读活动中都时是能动而富有创造性的。把握这点,对语文教学焕发生命和创造的活力意义重大。
也许有人要问,任何课文都要这样“重读”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有一点要明确,读出新意也好,提出新见解也好,都应是课文本身所包涵的,而且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