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识字教学的这一理念,明确指出了识字教学的三个策略:
1.充分利用儿童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进行识字教学。语文是母语教育,在开始学习汉字之前,小学生已通过口头语言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口语词汇。这些从不同渠道接受的字词,构成了最基本的语言积累,为今后的识字、阅读奠定了基础。在识字教学中充分运用儿童已经熟识的这些最基础的语言材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我们应充分开掘利用。再者,美丽的大自然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儿童创设了一个个开放的、自主的识字课堂,对于儿童来说,这样的课堂更有吸引力。
2.注重教给儿童识字方法,使之逐步形成识字能力。识字教学不仅仅只是把教科书上规定的那几个生字教给孩子,它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独立识字。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孩子发现并掌握识字规律和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借助汉语拼音、工具书等独立识字的能力。应当鼓励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在每个孩子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他们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去认识事物,得到肯定后会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并会用更高涨的热情,更积极的方式再去“探索新知”。
3.力求识用结合,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识字能力。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副所长佟乐泉先生指出:儿童的言语发展是综合能力的发展,并不是某个阶段只发展识字能力,而另一个阶段只发展阅读能力,如此等等。因此,学过的字要力求在阅读和写话中经常运用,这是复习巩固生字的重要途径。教师不但要将教学时所教内容放入一定语言环境中去,把字词句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而且在教完后也要及时为学生创设练习和运用新知识的机会。用多了用熟了,就能“生巧”。学用结合要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紧扣儿童知识基础、思维能力和生活实际需要,教师有意识有步骤地示范、引导,如让学生用字组词,用词造句;让学生读短文,学说话,学写话等等。这些办法可提供学生和字词反复见面的机会,在发展全面的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发展识字能力。
【案例一】一年级教材《蚂蚁和蝈蝈》
师人出示本课生字词)课文我们学完了,其中红色的字是本课要学会的生字,谁会读?
生:粮、汗、由。
师:仔细看这几个字,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它?
生:我会记“粮”,因为它指的是粮食,所以带了米字旁。
师:你真聪明,还知道米字旁。来,我们一起认识这个米字旁。
(师板书米字旁,并让学生读。)
生:我也会记“粮”。大浪的“浪”,去掉了三点水,换成米字旁,就成了粮食的“粮”。
生:我会记“汗”。因为太干了天才热,天热了人就容易出汗,所以,它的右边是“于”;因为流的汗就像水一样,所以左边是三点水。
生:我会记“由”。它是田野的“田”上边出了一点头,就成了“由。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想了这么多好办法来记这些字。
【案例二】“网”字的教学片断
师出示“网”字,引导读。
师:同学们见过真正的网吗?
生:见过。
师:请你来画画你见过的网好吗?
一生到黑板前画网,其余人观察。
师:你画的这是干什么用的网?
生:这是打鱼的网。
师:大家看看他画的网跟你见过的网一样吗?
生:一样。
师:你们再看看,鱼网跟我们今天学的这个“网”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
生:真正的网是有边的,所以“网”宇是半包围结构,外边才有“框”。
生:真正的网是用线叉着接起来的,所以“网”字在框里面有两个“叉”。
师:说得真好!你们会用这个“网”字组个词,再说一句话吗?
生:蜘蛛网,我看见树上有一个蜘蛛网。
生:织网,爸爸会织网。
(郭秀娟 郭记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