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十七中 李惠娟
21世纪,开放的社会充满了竞争,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人才市场上还常看到:学子们笔试成绩优秀,却过不了面试关。这一现象给我们所有的语文教师敲响了警钟,许多年来,人们往往疏忽了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因而直接导致了广大青少年学生整体听说能力弱化的严重现实。《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制订,新教材的广泛使用,将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课标》将听说合并为口语交际,并安排了综合性活动,强调了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进行综合性的学习,更关注学生人文素养与综合能力的提高,例如表达与倾听的能力,独立的个性与合作的精神等等。这就需要教师付出努力,精心经营。以下是笔者经过不断思索、探求、实践得出的三种口语教学方法。
一、创设氛围,民主鼓励,全面参与
魏书生曾说过,要进行教改,教师必须要把自己的心灵全方位向学生敞开,把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对教改的看法真诚的和学生倾谈,这样,学生才能毫无保留的谈自己的看法。师生在充分信任、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探讨问题,探讨改革,才能共同完成语文教改的任务。在课堂上,我总是努力去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逐渐强化学生主人翁意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建立一种以人为本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轻松和谐的氛围,便于学生人人参与,轻装上阵,畅所欲言。这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就能产生合力,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比如,我常跟学生分析形势,逐步引导学生讨论,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明确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素质。在这一过程中,不知不觉就让学生的听说能力得到了训练,而且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未来社会不可缺少听说能力,这比教师说十次百次效果要好得多。他们要求训练口语交际能力的需要明确了,主动性就提高了。那么,在此基础上,我再提出讨论培养这种能力的方法,学生就各抒己见,有的说课前讲故事,有的说每周抽一节课专门训练,有的说组织"记者行动"、"广播站"活动等等,我都一一逐步采纳了。这样更进一步地鼓励了学生全面参与的积极性。
这种方法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这就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学习。
二、熏陶感染,诱发真情,投石扬波
口语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基础,教师口语是否规范、娴熟、生动,是否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关系到教育质量的高低。自古就有"名师出高徒"的说法,素质教育对教师的素养要求更高,教师应以言传身教的感染来达到点燃学生心灵火把的目的。
巴尔扎克说:"感情是一种熏陶力量。"情是教育的根,"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教师的情绪渲染是教学的素养之一。"教师的语言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就要注情于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教师带着感情教,满怀深情说,娓娓动听的话语,就能在学生心里产生共鸣,从而"情动而辞发",造成一触即发的态势。一定的情境,激起学生一吐为快的情趣,并且在这一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又得到了启发和教育。
如让学生做口头作文"母爱",我先让一些学生准备讲了古今中外关于孝亲爱子的感人故事,再深有感触地叙述了我和母亲的故事,慢慢地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中去感受母爱。在这种情境的熏陶感染下,学生的心灵之门渐渐被打开,回忆起日常生活的一幕幕情景,他们不但有话可说,而且很多学生说着说着,不由自主地掉下了眼泪。
这种方法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让学生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活动,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
三、曲径通幽,引进活水,言之有文
讲话,必须要有话可讲,孩子学习语言是从模仿开始的,起初的学习是听别人说再自己说,后来是从读书中学说。为使"源头活水来",教师要创造条件打开信息源。信息一般来自两个渠道,一是生活,一是学习。这两种渠道可以分别引流,最终让他们汇集合流,此间定会碰撞出美丽的浪花,那么口若悬河又有何难呢?
学习大多来自课堂的朗读和平时的阅读。平时阅读,做好摘记增加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实践机会,促进学生在读书的黄金时代去博览群书,为口语交际打下物质基础。学生通过朗读,自然而然地感受文章的言语形式,体会语句字里行间的丰富意蕴,不断地直接受到作品规范的语言进行思维和表达。如教学《春》这篇课文时,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理解了作者用"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春天像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她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这三个比喻排比句赞美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我就启发学生也用上这种句子说一赞美秋天的话。有的学生就说道:"秋天像诚实的孩子,你播种什么,就收获什么;秋天像少妇,优雅大方,成熟丰韵;秋天像慈爱的母亲,哺育生命,不计报酬。"学生说得有板有眼,有条有理。
孔子说:"言而无文,行而不远。"要说得有文采,须反复锤炼,不仅从文章中学习,生活之中亦有许多材料,如班级开展了"广播站"活动,学生为了办好广播节目,不但专心看报,注意听广播,看电视新闻,各处广告用语,而且对身边的新人新事也保持高度敏感。日积月累,他们的采访记录本就是一个小型"材料库",不但平时的说,就连颇感棘手的作文也很少有"无米之炊"的困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