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观念 新课堂 新气象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作为一名新课程的实践者,我尽量在教学中落实这一理念。
以下是我在西湖区片级研究课上执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二册中一篇课文,课题是《识字四》。此课例是我对“自主学习”的教法进行的一次新尝试,我希望通过课例的形式,研究新课程下课堂学习方式的转变,并关注学习方式改变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
[课例]:
这节课我主要想通过孩子自主学习,一则使他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部分学生可以当堂背诵;二则是想让学生自主发现识字规律,感受到自主、探究学习的快乐。
这么多外校老师来听课,我很紧张。站在讲台上,看着一个个丝毫不为今天这阵势影响,并且轻松欢跃的孩子们,我也放松了不少。
教学从竞选“识字大王”的游戏开始,先让孩子们认一认不带虫子旁的字。
有的说:“我认识丘,那是皮卡丘的丘。”孩子边说,边扬起自豪的脸蛋。有的说:“我认识斗,这是北斗星的斗,我还认识北斗星呢。”孩子说得那么激动。有的说:“我认识胡,这是我从同学胡真的名字上认来的。”孩子说着说着会心的笑了起来。11个熟字很快被他们抢夺一空,许多没被请到的着急地嘟囔起来“我全认识,我来”。
“看来你们都成识字大王了,真了不起。接着,我们来猜两个谜语怎样?”一听是猜谜,一双双眼睛里更放出了光芒。
师:身子像个小豆点,拖着一跟小尾巴……
生:(欣喜地)蝌蚪。
师:是啊,小蝌蚪可喜欢夏天了,还有一些同样喜欢夏天的小动物也来到我们身旁了,赶快到课文中去找找他们吧,找到请用“——”划下来。
生:划生字词,同桌互读。
师:夏天里有哪些小动物在活动呢?
学生说一个,我贴一个图片。望着黑板上的六个小动物,孩子们的眼睛似乎被它们点亮了。争着要与它们打招呼,争着要认识它们的名字。小动物一会儿躲在儿歌中,一会儿变换了位置,一会儿又排成了整齐的队伍。孩子们随着这一个个生动的情境,时而齐读,时而默念,学得兴趣盎然。待到他们基本认识了这些词,又一个好玩的游戏接踵而至了。
小动物想做一张名片,谁愿意来帮忙呢?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同桌纷纷拿出了装在信封中的词卡和图片,玩了起来。待到他们基本认识了这些动物的名字,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你们再仔细看看这些小动物的名字,你发现了什么呢?
生:我发现这些字都带有虫字旁。
生:我发现除去虫字旁的部分,就是我们课前认的字。
生:我发现这些字都有虫字旁,而且读音和右边部分很像。
生:我知道这样的字叫形声字。
望着一个个聪明的孩子,看着他们眼里闪现出的智慧,脸上荡漾着的学习的幸福,我笑得更欣慰了。是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宽松、自主的氛围,孩子才会学得如此积极、主动,学得有声有色。接着,我出示小动物在夏天活动的情境图,请学生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生:我看到蝴蝶穿着漂亮的衣裳在花丛中飞来飞去。
生:我看见有几只小蝌蚪在水里游得欢。
生:蜘蛛在房前结网。
生:蜻蜓姑娘在和小蝴蝶说话呢。
生:我看到过蚯蚓,而且我还抓过呢。
孩子们在夏天的情境中欣喜的发现:图上有哪些动物他们在生活中也看到过,激动地与同桌交流着这些动物在干什么。孩子们置身于这些生活情境之中,去亲自体验、感受,产生语文学习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意识,就会缩短与学习内容的距离,并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的欲望与热情。在这个基础上进行阅读教学,他们就能尽快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去。在多种方法如自由读、指名读、赛读、领读、拍手游戏读等读中把把课文读通顺,读得生动活泼。接着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动物朋友,你最想做哪种小动物呢?想一想,然后把自己介绍给同桌吧。
生:我想做一只蝴蝶,穿着花衣裳,在花丛中捉迷藏。小姑娘说着,还做起了蝴蝶飞的动作。
师:小蝴蝶,你想跟谁捉迷藏呢?
“小蝴蝶”困惑地看着我,似乎在奇怪我为什么不给她选择合作伙伴。于是我用眼神鼓励她:“没错,自己去找你的伙伴吧!”她迟疑了一会儿,慢慢向四周望去,她这一望,正体现了她由被动选择到主动选择表演伙伴的转变过程,现在她手里握有选择的权利。孩子们那饱含期待的目光已经里开了我而随着她的目光移动。
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自己选择合作伙伴,真诚的面对面交流……这些在国外课堂中经常出现的情景,也在我的课堂中迈出了稚嫩的一步。这也是我探索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初步尝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一方面能感悟儿歌的乐趣,传情达意地朗读儿歌,背诵儿歌;另一方面更能感悟夏天的美好。
[思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实施新课程,探索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显得非常必要。
在《识字四》的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品悟课文,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学生因此产生自我学习的动机和需要,这也增进了自主获得更多知识的可能性。
教学开始,我以竞选“识字大王”来迎合孩子们争强好胜的心理,因为我知道“成功的需求”是深深地扎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的。果真,他们很快就融入了教学之中,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翁,成为语文学习的实践者。
识字教学最忌讳不顾学生实际情况,从零教起。新课程更关注学生识字过程,关注自主识字的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我让孩子们尽情展示课内外获得的语文收获,他们学得那么主动,那么快乐。学习的自主性得到发挥,由心底发出的快乐,又激起了他们活跃的思维,随着思维的活跃,儿童的语言也变得丰富、生动。几个胆怯的孩子似乎也受到现场气氛的感染,声音响亮了,口齿清晰了。在这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们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获得的成就感,又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形成好学上进的动力。
接着,我不断变化方式环环相扣地让学生巩固生字,使学生自始自终保持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游戏和活动是他们最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我把“去拼音识字”环节改成了“帮助小动物做一张身份证”的游戏,让学生把动物的词卡贴到相应的照片下,再同桌合作读。学生在活动中即满足了他们好动的天性、发挥了自主性,又在无意注意中加深了对字词的印象,让生字的轮廓逐渐变的清晰起来。学生在逾越障碍的识字过程中体验着语文学习的快乐,继而加强语文学习的兴趣与课堂参与的欲望。
作为一堂专题识字课,12个生字有着鲜明的特点(都带有虫字旁)。倘若教学生字仅仅停留在认识、巩固的层面,是远远不符合新课标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和能力的要求的。为此,在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自主探究识字规律,初步掌握形声字的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认识“蜈蚣、蚊子”等词。我们知道,识字教学的难点在于字形的识记,儿童在识字过程中不是囫囵吞枣式的记忆汉字字形的,而是要经过一个精细辨认各个组成成分的阶段。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有效帮助儿童完成这一阶段任务的良好手段。在实践中也证实,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非常强,在师生、生生的相互碰撞中,他们基本能独立完成教学任务。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中也指出:“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尽管一年级学生在知识量的掌握上少而又少,但如果我们能发挥他们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充分将其融入到教学中,是有可能让他们的知识如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的,尤其是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滚雪球,更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到进步的乐趣,学习自觉性和自信心也将不断得到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