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浮躁心理与浮华现象
        ★★★★
【字体:
浮躁心理与浮华现象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8
  课程改革传播了新的教育理念,掀起了新的教改热潮,使长期以来“水波不兴”“波澜不惊”的教育领域重新焕发了生机。广大教师积极投身课程改革,方向是正确的,步子是稳健的,发展是健康的,课改提升了教师的课程意识,广大中小学出现了许多新气象。

事物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地方,由于对课改的认识不足,部分教师不同程度地产生了浮躁心理。所谓浮躁,即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心浮气躁。在课改中不想去做艰苦、细致、扎扎实实的工作,总想着有一条用鲜花和彩霞铺成的捷径,早上一醒来就可以看到繁花似锦、硕果满枝。一旦遇到挫折,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心存疑虑:课改的理念和策略超前了吗?课改是否符合中国国情,如此等等。

课程改革实质是基础教育全方位的改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从课程理念到实施策略,从课程设计到课程评价,从课程计划到教材编写,从国家课程到校本课程,等等,都需要做许多深入细致的工作,还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来加以实施。语文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正如《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的,“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语文课程改革同样面临着课程理念的更新、课程标准的修订、新教材的编写和审查、科学的课程评价标准的制定等等问题。由于我国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极不平衡,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条件相距甚远。这样的国情使课程改革面临诸多不可逾越的障碍。此外,在全国各地进行的课程改革实验,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使之日臻完善。

在浮躁心理的影响下,有的人沉不下身,静不下心,不热心新课程新理念的学习,认为这些“理论”是“客里空”,学不学无所谓,更谈不上用理念去联系本地、本校的教育实际,有的放矢地去解决课改中出现的问题。据许多在全国各地参加课改培训的老师们反映,在不少地方,大家最关心的不是学习新理念,转变陈旧的教育观,而是要求多给一些课改的操作方法,仿佛只要有“法”在手,就可以很快提高教育质量。这是十分天真的想法。任何方法都受一定思想的指引,是特定知识、材料更高阶段的抽象,把“方法”视若“万有灵丹”,可以“包治百病”都是舍本逐末,劳而无效之举。

浮躁心理导致教学中的浮华现象。所谓浮华,即不深入,不务实,讲形式,走过场,虚有其表,不讲实效,“认认真真讲形式,热热闹闹走过场”,给人以假象,诱使某些青年教师专注“教学技巧”,学习“花拳绣腿”,甘做“模仿秀”,而无意教学创新。当前,某些公开课上出现的“教学表演化、教师演员化、课堂舞台化”的现象有泛滥的趋势,应引起重视。我们的教师要善于透过纷繁的教学现象准确把握教学的本质,而不是让某些使人眼花缭乱的浮华现象迷糊了双眼,把这种不切实际的“浮华”,当作青年教师的“样板”,甚至对这些“华而不实”的课赞誉有加,给教学研究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中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其关键是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师素养的提高。投身课程改革,除了有热情之外,我们的教师还应具备的教育理念和较高的专业素养以及教育理论素养和教育实践经验,要开阔视野、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力戒浮华、着力创新,使课程改革“更上一层楼”。

《湖北教育》2004.7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