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思变中求创新
          ★★★★
【字体:
思变中求创新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8
访北京21世纪实验学校执行校长刘永曾 
   
   近几年,新创办的各级各类的民办学校如雨后春笋。在这些新创办的民办学校的校长中,北京21世纪实验学校执行校长刘永曾的个人经历也许是独一无二的,他在中学干了25年,其中当中学校长17年;他在教育部和中国教育报干了15年,当过报社基础教育部负责人及副总编辑。 
   3年前,当我和同事多年并已退休卸任的刘永曾握手话别时,我说:“校长、教育部官员、报社老总,您干了近40年了,总算可以歇歇了。” 
   刘永曾微微一笑说:“我可能歇不了。” 
   很快,听说刘永曾到团中央的一家刊物当副总编。 
   但让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62岁,刘永曾又回到了中学校长的岗位。而且是到了一所民办学校。 
   一年多过去了,据家长和老师们反映,他把这所民办学校治理得井井有条,蒸蒸日上。 
   几天前,当我又一次坐在了刘永曾的面前时,不禁感慨万端。 
   记者:您做过教师、校长、教育官员与记者、总编,40年的教育生涯丰富多彩。退体后您又接受民办学校校长一职,对于这种挑战,您是怎样想的? 
   刘永曾:青年时代,我受中国的保尔——吴运铎的影响,把他的一句名言作为我人生的座右铭,那就是“人不能像驴推磨式地打发日子,如果今天不比昨天工作得更多更好,今天的生活就没有意义。”为此,40年来,我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我认为人的一生中只有思变,思进,不断创新,生活才有意义。 
   1999年底,青年企业家张杰庭先生邀我出山帮他办学,这位全国青联委员、北京政协委员、首都十大杰出青年就是北京二十一世纪实验学校的创始人,他的真诚,他对教育事业的一片丹心感动了我,我应允了。 
   做校长,我有过17年的经历,我深知这项工作常常会陷入“两眼一睁,忙到熄灯,难题难事,无法理清”,特别是民办教育,关系更是错综复杂,弄不好就是中国足球队教练的下场,况且此前,我有一堆社会职务要做。 
   说来也巧,就在张杰庭先生组织的一次聚会上,我在新闻界和出版界的朋友,以及我的学生的孩子都在这所学校就读,这些朋友鼓动我说:“中国不能没有民办教育,不能没有名牌民办学校,民办教育更需要有创新意识的人去献身。”看到企业家的期盼,听到朋友、学生的鼓动,想到中国民办教育正处在艰难前行的路上,我的心活了,就这样仓促上任。 
   记者:大家知道民办学校最难处理的是校长与董事长,校长与家长、教师的关系,您是怎样处理这些关系的? 
   刘永曾:新的世纪,世界科技迅速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国际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竞争。这种形势要求教育必须创新,必须冲破传统的、滞后的应试教育的束缚,时代也要求创新的民办教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共同培养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新人。 
   民办教育具有不少优势,体制新、设备新、教育观念、内容方法也新,但这些优势条件真正转化为生产力并非是件易事,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诸多难题,其中校长与举办者,校长与教师、家长的矛盾无法回避。 
   校长与举办者(董事长)理念冲突客观存在,1997年我曾在报上发表过一篇题为“特级教师闯广东”的文章,文章涉及了这个冲突,当事人看后很不高兴,竟把这位知名的特级教师、校长挂了起来,因此,调整好这个关系至关重要。从我的实践与其他成功者的体验来看,作为企业家、董事长,既然举办教育,一定也有可贵的教育理念,比如张杰庭先生一定要把做人教育放在首位,他把“做豪迈的中国人”作为自己学校的校训,那么作为教育行家的校长,理应努力将这种理念变成教师的教育行为,并用心去理解企业家对教育的思考,用自己的教育行为去实践它。而校长的理念,无论是教育的还是经济的,作为董事长、企业家要用企业行为去实现它,比如公办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时,非常希望减少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学,一个一个的应试门槛,但现行教育制度还一时难以办到,但校长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时,这个门槛削去得越多,越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对待这个问题,张杰庭先生通过与大学合作,实现幼、小、中、大集于一体的教育梦,开启推行素质教育“直通车”,于是校长理念通过企业家行为实现了,这种在理念上的互相尊重、互相支持,在教育行为上的相补,必然能把冲突变为一种合力、动力。 
   至于民办学校董事长与教师、校长与教师的关系,绝对不能形成雇佣关系。去年,我到校不久读到一篇高一学生的作文,题为“私立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文中言及:私立学校与公办学校最不相同的要数它的雇佣关系,私立学校的教师受雇于学生,学校作为代理机构,代学生雇佣老师,等等。于是民办学校常常处在教师不敢管学生,学生和家长以“意见”为名去“炒”老师。 
   我认为,民办教育的教师失去做主人的地位,就无从谈民办教育的发展,忠诚是成就事业的动力,是教师自我要求,自我约束的内趋力。因此,我在解决这个关系时,强调“忠诚”的双向性,一是民办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尽管其中存在着以合同为形式的聘任关系,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科教兴国的宝贵财富,教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同时也忠诚于民办教育事业;而企业家、办学人要忠诚于教师,尊重教师,就应满足教师合法的利益与要求。民办学校只有形成情意浓浓的群体,不是猫鼠关系的组合,民办教育才能真正找到自身发展的内趋力。 
   记者:您虽然到校仅一年多,但是您在师生中享有很高的威信,您是如何行使校长的职责与权力,形成学校的科学管理。 
   刘永曾:我们已经走进知识经济时代。所谓知识经济是指经济的增长直接依赖于知识、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这个时代知识与智慧高于一切,我们常常通俗地说,当今是点石成金的时代,承载信息的硅片,就是石头提炼而成,而点石成金的“点金术”就是知识与智慧。 
   当然,在这个时代,行政管理方面不能没有权力的作用,但权力与智慧相比,智慧大于权力。我在管理学校上,不迷信权力的作用,也不轻易地以权力指挥一切,对于善于思考的人,权力对智慧的损害远远超过迷信与愚昧。董事长张杰庭先生原来只是一个普通的大学毕业生,IT业的一名职员,他没有什么背景的,可以说曾经一无所有,而今天几十个头衔和众多权力置于他的身上,他靠的是知识和智慧以及为人的良好品格。 
   权力说白了是让人家听你的话。现实中没有智慧的权力,往往是有权无力,而充满知识的权力,那么权力才是无限的。因此在学校管理上,我总是给干部和教师更多的知识与点子,不断用最新的观念、最新知识武装他们的思想。要站在教育改革发展的潮头,自己首先应该是勤奋学习新知识的人,孜孜以求智慧的人。 
   管理的精要是靠人去做事。如何管好人、管好事,我在学校提出两个要求,一是以平等、真诚、民主的文化聚集贤才,即聚集有智慧的人,给他们以展现才智的空间与环境;一是以兼容、有序、衔接的方法提升管理水平。靠做事去提高人的作用,实现对人的管理,而不是靠管卡压把人管住。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是行使好校长职责与权力的关键。 
   记者:您曾提出“兼容”、“有序”、“衔接”,它在学校管理上的内涵是什么? 
   刘永曾:蔡元培先生创建北京大学时,提出一个十分重要的学术思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种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学术思想,使北京大学学术水平不断创新。受这个思想启发,我在学校管理上提出最高的境界是兼容。 
   所谓兼容,从对人的管理上,就是团结大多数,团结具有各种特长的人一同共事,不排斥意见不同的人。从对事的管理上,就是善于整合。学校的时空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空,使校内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都能产生最好的教育效应,而不是“单打一”,管理者一定要学会整合。所谓整合就是把各种教育、各种事物的内在联系,进行重新组合,而产生整合效应。 
   比如为了迎接新世纪到来,我们设计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走进新世纪少年儿童书画展”。参加书画展的我校195名学生的234幅作品,展现着学生的智慧光芒。这是一次美术教育活动,但配合这项活动又有智育活动、德育活动、美术专家的讲座与现场点评;中科院院长来校报告,给每个学生提出走进新世纪的要求;以及学生带着自己的童年跨入新世纪,我们是新世纪的主人,我们为祖国的明天,好好学习,快快长大,这诗一般的誓言,表达着学生是带着自己的成果和企盼跨进新世纪的。因此,人人在这项活动中点燃了学习的热情,展现了全新的自我。这就是我们提倡的兼容。 
   所谓有序,是在管理中充分注意各项工作的过程、阶段的序化,把每一个阶段的工作目标想细,做细,从时序上,是要把学校各项管理在时间运行上的先与后,快与慢定出时间表;从空序上,是要注意工作运行的层次,位置上的排列,在管理中让教育、教学、各就各位;从程序上,是要找到工作内在的流程、方法与步骤;从秩序上,是要建章立制,这一年多我在已有管理规章的基础上,又制订了十几个新章程、新制度,如家长委员会章程、优秀生奖励方案、多元文化课程方案等,使其在工作运行中发挥作用。 
   所谓衔接,就是要改变过去这所学校脱离于市区教育活动的状况,衔接就是把学校一切活动都与市区教育工作接上轨,既是市区教育的一个部分,又有自己的教育特色与特征。 
   记者:家长对你们这样的民办学校最关心的是什么,您采取的措施又是什么? 
   刘永曾:家长最希望把北京21世纪实验学校办成名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都能成为“名人”。因此,他们最关注的是这所学校的办学水平与教育质量,能与国外学校相比美。而我到校后也是倾全力在提升这两个水平上。 
   办学水平涉及教育理念与教育目标,这所学校的教育理念是使普通学生获得理想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精髓,也可以说是对素质教育最形象简约的表述。为了贯彻落实好这个理念,我们又提出抓创新、出特色、创名校力争三年使学校教育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的新目标。 
   这一年多我们从教育创新入手,我把教育创新简约为一个公式,即教育创新 =教育重点的调整和转移+教育要素的重新组合,为解释这个公式,写了专文“创新要义与教育创新”发给教师学习。为了实现教育创新,我分三步走,第一步强化教育特色,将做人教育、双语教学、多元文化教育、特长教育、教育技术现代化以及主干认知组成使普通学生获得理想发展的大思路,构建成一个一个的单体方案,便于分步实施;第二步狠抓造名师育优生工程,使大批优秀教师和学生能脱颖而出;第三步抓基础建设、常规建设,促教育创新与教育特色,我们的口号是抓常规、基础保质量,抓创新、特色促发展。现在学校正扎扎实实地抓基础文明与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建设,开展以三四五六为内容的常规基本功训练,所谓三、就是礼仪上的三统一;所谓四、就是课堂纪律四个要求;所谓五、是五个学习习惯的培养;所谓六、就是六项学习能力的提高。 
   记者:您到校后立即提出一个构建多元文化教育课程体系的概念,以此作为让学生获得理想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手段,请具体介绍一下您在这方面的思路。 
   刘永曾:这是我多年来对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在课程建设上的一项思考。多年来业内人士为推进素质教育提出过“素质教育课程化”的口号,当然理论界对这个口号有争论,姑且不谈口号的科学性,单就它涉及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的关系是十分值得重视的。 
   21世纪,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科技、通讯、各种信息手段的飞速发展,把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各种知识、新兴的学科都在不断地膨胀着,这就是我们的学生毕业后即将融入的社会环境。所以我们打破当前课程设置上的地域、民族的界限,打破原有学科和各类教材的陈旧内容,而是把各方面最新的成就展示给学生。 
   现行课程体系的主要弊端是千校一面,千人一面,这种体系即缺乏选择性,又缺乏整合性,是一种让学生适应教育的课程体系,而不是教育适应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这种单科、学术性的课程框架,无法体现中小学课程建设的基础性、发展性、多样性、实践性的要求,我校多元文化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正是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十分可喜的是,国家教育部已经制订了新的课程方案,我们应抓住国家对课程改革给予我们的改革时间与空间,进一步思考中小学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程资源的再组合,以及国家给予的课程权力,进行学校选修课程的建设,使课程设置更有利于开发学生潜能。因此我校把多元文化教育功能定位于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其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拓宽学生对外交流、交往的能力,锻炼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本事。
 
 
 

 

  • 上一份资源:

  • 下一份资源: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