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历史课是一门历史教育典型的情感教育课程,但作为教学内容载体的现行的小学历史教材却是“粗线条”的,只是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经经络络”,缺乏生动和连贯性。因此,要利用教材将历史学科的情感目标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情感就必须使学生充分经历各种情感体验活动,通过其自身的主体作用,把教材蕴涵的情感因素内化为其自身的情感,实现历史课的情感教育目标。
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进行情感教育呢?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出了可操作的简明的教学实施策略。
一、以境启情。
历史具有过去性和不可逆性,学生无法直接体知、无法重复验证,两者的关系度很疏远。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创设相应的典型化的历史情境,使学生充分经历感性认识活动,消除与历史的距离感,激发兴趣,启迪情感,唤起献身强烈的探究欲望,因势利导,揭示探究的新问题,为新的历史知识的学习做好认知和情感的定向准备。
其实施策略为:
1、创设情境,激趣启情
教学伊时,教师根据课时教学目标,围绕一个主要历史史实创设典型化的特定历史情境,缩短历史与学生的时空感,让学生充分经历感性认识活动,如观投影、看录象、听故事、赏歌曲等,使学生了解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产生的特定背景,激发学生探究特定历史情景下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强烈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之感,情绪受感染,产生学习的最佳情感状态。
2、提炼目标,情知定向
教师让学生触境质疑,激活学生思维,唤起学生强烈的认知需要和情感需求,提出自己想探究的历史问题,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基础上,提炼出学习目标,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学好”,为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确定了发展方向,顺利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二、以知动情。
认知与情感两者是密不可分的,相辅相成的。教学时,学生应经历各种感知活动,如自学、展现资料等,从而了解历史史实的基本内容,如原因、经过、结果、生平、功绩等,在此基础上,鼓动和感染学生的情绪,把握情感底蕴,奠定情感基调,产生相应的历史情感。
其实施策略为:
1、自学课文,基奠情感。
课文是学习历史最主要的材料。教师让学生根据思考题独立阅读课文,主动了解基本内容,找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在这里教师还应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逐步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内在联系中认识学习历史的规律,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成为学习历史的主人。
在小学历史教学中,历史事实主要分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两大类。历史事件的认识,基本上可遵循“原因——经过——结果”的思路去学习;历史人物的认识,则可从“生平——功绩”的基本思路去考虑。让学生运用这些规律性的认识,举一反三,去熟悉教材内容,初步感知历史事实,提领出清晰的史实线索。并从这基本的史实线索中,把握情感底蕴,奠定情感基调。
2、提供材料,丰富情感。
由于历史课文是粗略地介绍历史事实,教师教学时,让学生呈现课前收集的历史材料,如图片、故事、文字、名言警句等,并对这些材料进行整理,去伪存真。同时教师提供大量的史实材料,如图象、文字等,并结合现代教学媒体技术,丰满历史事件和人物,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变得真实、生动、丰满,激励和吸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索,从而促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两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用图表示为:
三、以情激情。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具有波动性和感染性。课堂教学中教师精神饱满,乐观向上,寄情于史,寓情于教,极易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产生感染作用和激励作用,导致师生情感同起同伏,有机交融。
其实施策略是:
1、以身育情。
当一名历史教师总是以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为学生树立一个最可信的榜样,总是把学生看成是引起、展开、参与和评价各种学习活动的主角,理解学生的感情,对学生真实感情的表露给予尊重,并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时,学生的向师性,将是课堂的凝聚力大大增强,学生会因喜欢你发展到喜欢你所教的历史课。
2、以言传情。
历史教师应把情感教育作为实施学科教育的重要的有机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情感,并把它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语言和恰当、自然的动作,借助于身姿体态和声像媒体,准确地表现出来,激活历史事件和人物,鼓动和感染学生的情感。从而,在课堂上烘托出一种强烈的“历史环境氛围”,使学生在此“环境效应”作用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身心受到良好的情智教育。
四、以评移情。
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具有史论结合的特点,教学时,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各种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在丰富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展开历史想象,分析历史史实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再现真实、生动、丰满的历史形象,深化学生的情感,把个人的情感溶入历史史实中,形成自己科学的历史观。
其实施策略为:
1、分析史实,深化情感。
教学时,教师让学生通过讨论、辩论、比较等活动,对具体史实进行分析,弄清重点、难点,认识历史事实的实质,找出历史发展的规律,形成科学、系统的历史表象,深化学生的情感,激起心灵世界强烈的反响和共鸣。
2、评价史实,形成观点。
学习历史的最高目标就是为了辨证的评价历史。教师要让学生在分析历史事实过程中,运用基本的或重要的史论概念、观点和方法,对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一历史现象进行多角度的评价,并说明理由,以激发学生的历史感情,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使学生成为学习历史的主人。这也是历史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体现。由于学生受认识水平和阅历的限制,其反映往往是各种各样的,多半只能抓住个别枝叶,但学生尝试对史实材料提炼加工并以已有的知识为依托合理想象、思考、分析、最后作出推论,这比教师的定论要强的多。只要其见解有某一可取之处,都应该鼓励表扬,使学生逐步敢于、善于评价。
3、反馈总结,发展个性。
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反馈、总结、练习、想象等活动,对新的历史知识进行巩固、延伸、发散,形成完整的历史认知结构,使学生的认知主动提高,影响学生的情感、志向,使其个性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