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情感教育的策略研究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8 23:30:10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小学历史课是一门历史教育典型的情感教育课程,但作为教学内容载体的现行的小学历史教材却是“粗线条”的,只是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经经络络”,缺乏生动和连贯性。因此,要利用教材将历史学科的情感目标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情感就必须使学生充分经历各种情感体验活动,通过其自身的主体作用,把教材蕴涵的情感因素内化为其自身的情感,实现历史课的情感教育目标。 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进行情感教育呢?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出了可操作的简明的教学实施策略。 一、以境启情。 历史具有过去性和不可逆性,学生无法直接体知、无法重复验证,两者的关系度很疏远。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创设相应的典型化的历史情境,使学生充分经历感性认识活动,消除与历史的距离感,激发兴趣,启迪情感,唤起献身强烈的探究欲望,因势利导,揭示探究的新问题,为新的历史知识的学习做好认知和情感的定向准备。 其实施策略为: 1、创设情境,激趣启情 教学伊时,教师根据课时教学目标,围绕一个主要历史史实创设典型化的特定历史情境,缩短历史与学生的时空感,让学生充分经历感性认识活动,如观投影、看录象、听故事、赏歌曲等,使学生了解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产生的特定背景,激发学生探究特定历史情景下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强烈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之感,情绪受感染,产生学习的最佳情感状态。 2、提炼目标,情知定向 教师让学生触境质疑,激活学生思维,唤起学生强烈的认知需要和情感需求,提出自己想探究的历史问题,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基础上,提炼出学习目标,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学好”,为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确定了发展方向,顺利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二、以知动情。 认知与情感两者是密不可分的,相辅相成的。教学时,学生应经历各种感知活动,如自学、展现资料等,从而了解历史史实的基本内容,如原因、经过、结果、生平、功绩等,在此基础上,鼓动和感染学生的情绪,把握情感底蕴,奠定情感基调,产生相应的历史情感。 其实施策略为: 1、自学课文,基奠情感。 课文是学习历史最主要的材料。教师让学生根据思考题独立阅读课文,主动了解基本内容,找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在这里教师还应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逐步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内在联系中认识学习历史的规律,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成为学习历史的主人。 在小学历史教学中,历史事实主要分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两大类。历史事件的认识,基本上可遵循“原因——经过——结果”的思路去学习;历史人物的认识,则可从“生平——功绩”的基本思路去考虑。让学生运用这些规律性的认识,举一反三,去熟悉教材内容,初步感知历史事实,提领出清晰的史实线索。并从这基本的史实线索中,把握情感底蕴,奠定情感基调。 2、提供材料,丰富情感。 由于历史课文是粗略地介绍历史事实,教师教学时,让学生呈现课前收集的历史材料,如图片、故事、文字、名言警句等,并对这些材料进行整理,去伪存真。同时教师提供大量的史实材料,如图象、文字等,并结合现代教学媒体技术,丰满历史事件和人物,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变得真实、生动、丰满,激励和吸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索,从而促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两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用图表示为: 三、以情激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