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教育的肤浅与深刻
          ★★★★
【字体:
教育的肤浅与深刻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8
校长的话: 
开学之初,校长在2002年第2期的《中小学管理杂志》上阅到此文,觉得此文很有价值,特推荐给全校老师阅读。希望老师们能从此文中有所悟得。

在回忆学生时代的校园往事时,人们对有些课程会觉得如过眼烟云,已经淡忘,而对有些课程,甚至课堂上的有些细微情节(如教师的一句话或一个眼神),却往往印象深刻,念念不忘。

何以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如果不考虑学的因素而只从教的角度来看,我以为是由于教育的肤浅与深刻之差别所致。

有些课之所以容易被人淡忘,是因为它们虽然能教给人们很多知识,但在这些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却缺少人性化的教育,也就是说,课堂还没有成为教师和学生之间情感交流与心灵对话的场所。单纯从完成教学任务的角度看,这些课也许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但如果从教育的本质上看,这些课无疑又是肤浅的;它不能实现学生生命意识的唤醒和人格的升华,所以就不会在学生的人生旅途上留下难以忘怀的痕迹。肤浅的教育只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它仅有教育的形式,而无教育的本质;仅有教育的躯壳,而无教育的灵魂。它不触及人的心灵,不会有真情实感的交流与体验,不能带给学生愉悦、期待和追求。因此,这样的课堂是沉寂的,交往是被动的,气氛是凝固的。当有学生讨厌学校、厌恶学习时,我们是否想到这是肤浅的教育所致呢?

深刻的教育是无条件地尊重每个学生的尊严,并通过教师的教育行为去挖掘和彰显学生鲜活的生命价值。深刻的教育是对沉睡潜能的唤醒,是对封存记忆的激活,是对禁锢情愫的释放。它能使学生体验到人类心灵的博大与深邃,感受到人类文明的灿烂与辉煌,洞察到知识在时代发展中的理性之光,激发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明天的期待。

在一节美术课上,教师要求学生画太阳。一个羞怯内向的小男孩把太阳涂成了绿色,并给太阳戴上帽子,围上围巾。他的作品引起了周围同学的哄堂大笑:“多可笑的太阳啊,怎么会有绿色的太阳呢?居然还戴着帽子和围巾!”小男孩在同伴的嘲笑声中慢慢地低下了头。这时教师闻声走来,拿起他的画,目光在画上停留了几秒钟后,又深深地注视了他片刻,然后猛地大声说道:“同学们,这幅画是我所见到的图画中最有创意的作品!你们能猜出作者的意图吗?”教师的一番话使孩子们陷入了沉思:“他画的也许是一个冬天里的太阳,冬天很冷,他就给太阳戴上帽子,围上围巾。”“他也许希望地球上多一些绿色,所以就把太阳涂成了绿色。”在同学们的议论声中,小男孩又自信地昂起了头。多少年后,小男孩长大成人,学校中的许多往事都已忘记,惟有这节课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中。这是因为,是这节课帮他找回了自信,使他体验到了爱,懂得了欣赏与宽容;这是一节让他受益终身的课。

一堂平平常常的美术课,一个偶然出现的小插曲,经过教师的巧妙处理,成为勾通心灵、学会关爱、完善人格、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契机。能从孩子忽闪的大眼中看到他们的渴求,能从他们“古怪”的行为中读懂他们的天真,能从点滴小事中发掘他们的潜能……这是什么?这就是深刻。因为这种深刻的教育教会了学生理解与欣赏他人,提升了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与审美。惟有这样的教育才能在学生的心灵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别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那么它就不能成其为教育。

深刻的教育,源于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发现与感悟,源于对学生有着超越父母般的情怀,源于对自我永不停止的思考和追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摒弃肤浅,获得深刻。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