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禾叶
我们的语文教学旨在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了“丰富的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这是一个人进行言语交际的基本前提。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王尚文先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语感要千方百计提高学生语感素质。”在语文教学中,语感教学是纲,其他是目,纲举目张,否则纲不举则目也难张。可见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一、什么是语感
夏沔尊先生有过一段话,对语感的作用做了深入浅出的解释。他说:\"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 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两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两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说不尽的意味吧。\"可见,语感实际上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是一种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的丰富的了解力。语感强调的是个人的经验、个人的感悟、个人的语言修养。一个人的言语能力的成熟,具体表现在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对言语文字的感悟能力,用言语思维的敏捷程度,用言语表达的准确、快速能力。语感敏锐的人,往往能迅速、直接地捕捉到文字信息的丰富内涵,还有弦外之音、音外之意。
二、培养语感的意义
1、语感的培养有助于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
培养语感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对语文的实践感悟和个体经验感悟的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语言实践训练而获得经验意义上的启迪,从而创造性地获得了适合自己个性和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进而能主动地学习探究。语感教学注重在语言训练中学得语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语言实践和语言分析活动,积累了语言材料,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认读经验和认知结构。在以后的阅读中,学生就可以用这些已有的认读经验和认知结构去感知理解。在感知理解时,可选择和自己已有认知结构相似的语言块,归纳到自己的语言信息库中去,这是“同化”;对于与自己语言经验不相适应的语句,也能通过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而适应这种新的语言现象,这是“顺应”。在这样反复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结构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从而更趋于完善。这样,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立性会逐渐增强,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2、语感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文知识。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语言能力是一个多层面多侧面的复杂的系统,而语感就是这个系统中的核心。因为语言文字并不是只带有机械的语义知识,而往往带有作者很强的感情色彩,同一个词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也会表达出不同的意思。因而语文教学绝不能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必须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形式来感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感情。而同时语文知识要通过大量言语对象反复作用于学生的感觉,从而附着于学生的心理结构,这样的语文知识才能转化为一定的语言能力。因此,语文教学的核心不是传授语义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语感,传授知识只是语文教学的一个中间环节。
3、语感的培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一方面任何思维活动要建立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人类的思维成果也必须依靠语言才能得到表达、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语言的发展也离不开思维。语言要通过思维才能表示与客观事物的联系,才能成为交际的工具。而语感是语言能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是思维发展的最高境界。语感的训练与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情感和能力的积累和激发,能有效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语感强的人能敏锐地感觉到语言材料的重点、情感,可以让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可以不加思索地表情达意,正如古人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语感的培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美育。
培养学生的语感不是一个理性的认识过程,而必须要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丰富情感等因素的参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直觉形象进行了感受,审美情趣得以激发,这其实就是一个审美教学的过程。美的形象性和语感的直觉特征是统一的。审美教育要通过培养良好的语感来完成。语感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审美能力的高低。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提示了帮助学生感知语言的金钥匙——读。读是手段,更是目的,是一种最有效的语感训练。
1、、初读课文,感受语感。
在激发了学生兴趣,创设了学习氛围的前提下,请学生初读全文。初读,是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初步的整体感知,了解大意。可让学生通过听教师范读或录音,自由读,出声朗读等途径来进行。这时的“读”要充分,先要正确练读,做到不多一字,不少一字。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理解词句及全文所表达的意思,也可适当安排复述、讨论等环节,让学生把自己的初步感受表达出来。
2、品词析句,体悟语感。
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揣摩作者蕴涵的情趣和意旨。运用增、删、换等方法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趣等,使课文内容立体化,形象化,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的感受,自然而然的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从而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言的感受能力,培养语感。如(1)比较句子。在教学《一粒种子》时,把“春风在唱歌,泉水在唱歌,小鸟在唱歌,小朋友也在唱歌。”改为“春风在吹,泉水在流,小鸟在叫,小朋友在唱歌。”通过对比朗读,就可感受到作者把春风,泉水,小鸟都当作了人来写,就显得很生动,很有趣,他们发出的“呼呼”“叮叮咚咚”“叽叽喳喳”的声音组成了春天的合奏曲,是多么的美妙动听,可以想象春天是多么得美好。(2)抓重点词。如《荷花》一文中写到:“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中冒出来。”其中,“挨挨挤挤”可以看出池里碧绿碧绿的一张张荷叶,你靠着我,我挤着你,连成一片,几乎没有任何空隙,显得生机勃勃;“冒”字写出了荷花顶开荷叶向外钻,向上升,突出地显露在眼前,这些词语十分逼真的描绘了荷花的美。让学生抓住这些重点词进行反复地朗读,对课文形象生动的语言作细细品味。
3、通过美读,积累语感。
美读是朗读的外在表现形式与朗读内容的完美统一。美读可以使儿童的心灵得到滋润,美读可以使学生的智慧受到激发。这是一种无意识的,欣赏性的一遍接着一遍地读,让学生通过读,跟着语感和作者到一起,再把所体会到的文章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感情十分深厚的文章,在教学中我先用沉重悲痛的语调范读课文创设情境,再让学生反复地进行感情朗读,将当时人们悼念总理的无限哀思、肝肠寸断、催人泪下、庄严肃穆的悲壮情景再现出来,学生对周总理的无限崇敬、爱戴和深切怀念之情便油然而生,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安排多种练读的形式。如教学时,教师可采用“找个对手比赛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也可让学生进行表演。维果茨基曾说过:“利用表演进行教学,本身包含创作的诸因素,促使孩子的思维发展,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意识。”如在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分别让学生扮演狼和小羊的角色,除了让他们有感情地说出对话外,也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性地加入一些言语和动作,使学生在表演中充分融入自己对教材的感悟和再创造。表演后,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对狼和小羊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从而反映出狼的凶残,小羊的柔弱,揭示故事所告诉我们的道理。这样的美读练习,能使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在读中深入探索,在读中巩固语感,学生也可自觉记下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将这些语言材料及时地储存到自己的语言库中。
4、想象朗读,训练语感。
语感和相象是紧密相联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利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出课文中所描写的艺术形象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感情上与作者发生共鸣。如教学《月光曲》一文时,要引导学生领悟贝多芬的《月光曲》所体现的情境,就可配上轻柔的音乐,结合画面,再加以有感情地朗读,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小茅屋之中:一轮明月升起,月光流泻,万物披纱,四周是那般幽静。在这境界中,贝多芬手抚琴键,音符似潺潺流水,又如瑟瑟秋风,倾诉着人世间的真诚与善良,贫穷与希望……之后又辅之以声情并茂的范读,把学生带到波涛汹涌的大海边,领略大海的雄浑壮美,从而领会乐曲旋律的迭宕起伏,由此达到训练语感的目的。
5、读写结合,运用语感。
有所感方能有所言,正所谓“由感而发”。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以读促写,可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创造性的口头语言表达,书面写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言语的运用过程中,进一步感悟言语之神妙,把握言语之精髓,也使课文的思想得以延续,自身的语感得以发展。如在教学《狼和小羊》一课后,可让学生进行以下练习:
(1)说。你想对狼和小羊各说些什么?或说说自己对狼和小羊的看法。
(2)写。对故事进行续写,写出狼最后的下场,让学生知道坏人是没有好下场的。
(3)议。说说你以前在生活中有没有听到,看到或遇到像狼这样的坏人,你是怎么做的?如以后再遇到,你要怎么办?
总之,语感训练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阅读分析,披文而入情,以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充分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课堂教学是培养语感训练的主阵地,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教学中只有注重了语感能力的培养,才能使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