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提升学科专业素养 从课文走向语文——由一道附加题引发的思考
          ★★★★
【字体:
提升学科专业素养 从课文走向语文——由一道附加题引发的思考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8
提升学科专业素养 从课文走向语文
——由一道附加题引发的思考
江苏省姜堰市官庄中心小学   丁正后
P C:225529   TEL:0523—8661120  5809926    Email:jydzh@126.com
日前,某市对小学三年级语文学科(苏教版)进行了调研测试。调研试卷上的一道附加题引起了广泛的议论。这道附加题是一道填空题:“有志者(  )破釜沉舟(  )终属(  )   苦心人(  )卧薪尝胆(  )可吞(  )”面对这样一副耳熟能详的对联填空,却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意见。一部分教师认为:“我们都不知道答案,还考学生?这样的附加题出得太漫无边际,信马由缰了!”持这种观念的教师为数不少;另一部分教师认为:“这是六年级学生要求积累的名言警句背诵材料上(该市针对学生实际,摘编了部分名言警句,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积累任务)的,用来考三年级的学生,不会是把书拿错了吧?”这部分曾教过高年级的教师对出这样的附加题至今仍半信半疑。可喜的是也有部分教师啧啧称赞:“这是一位对三年级教材作过深入研究,比较内行的人出的试卷,新课改就该出这样的试卷来评价!”这场争论表面上看是为题目出得合适与否,实则上却从另一层面真实地反映了第八次课程改革的现状。它暴露出深化语文课程改革需要我们引起警戒的两个问题。
一是深化语文课程改革,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直面新课程改革,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都进行了大量的“新课标”培训与校本培训。我们发现一个值得商洽的“共识”:不论是通式培训还是学科培训,关注的焦点始终聚集在转变观念,落实新理念,践行“新课标”上,讨论的热点始终离不开如何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同化和顺化新知识,从而建构新知识上。这些固然重要,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嘛。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大张旗鼓地进行新课程理念学习教育时去忽略了一个最为本质的问题,对教师本身文化业务水平、学科专业知识的明确要求有所淡化,甚至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新课程不大需要知识。故而未能采取必要的措施,促使广大教师的新理念与学科专业知识同步提升。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首先得有一桶水。新课改的要求又提高为得有一桶活水,得是一条奔腾的大河!然而现状是,教师们所拥有的“水”可能是活了,但量有一桶吗?能满足新课改下教育教学及学生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知道这副对联,不能据此就认为你不合格、不称职,但可以肯定的是,你绝不会是一名优秀的教师!理念是重要的,学科专业知识同样是重要的。拿语文课程来说,像汉语拼音、识字写字的知识以及词句段篇等基础性的知识,听、说、读、写等策略性的知识搜集和处理信息、开展综合性学习所必需的新知识,语文教师都应该有足够的储备。深化新课改,提高教师语文教学认同感的同时,千万别忘同步提高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提升教师的学识水平。
二是深化语文课程改革,从课文走向语文的路径还需要进一步探寻。让课程标准走向课堂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让先进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实践,原本不是朝令夕改那么容易。我们既要保持改革的热情,又要有清醒的头脑,更需要冷静反思,怎样才能避免先进的理念在教学中走样变味。实践告诉我们,方向性与目的性正确的宏观决策必须有正确的微观路径相配合,高端的教育思想必须有低位的操作方法相配合。这样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转化为有效的教育实践。这场争论,明确地告诉我们,从课文走向语文的路径还需要进一步探寻。不少教师的教学仍然只停留在教材本身所呈现的知识框架上面,受制于教材的设计,不能根据具体的文本、教学情境、学生的具体情况作出灵活的调整。显然,死抱住语文书是找不到这道附加题的答案的。新课改下的教师必须具备把握知识内容课程意图的能力。在每一次备课时,教师都应自觉追问:这课的价值到底在哪里?为什么要教这些知识?仅仅是知识吗?其背后更深远的意义是什么?要知道,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丰富的学科思想,这些思想应该是除了一般的教育理念外教师所时时不能忘记的!具体地说,在语文教学中,既要有高超的减法思维,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摈弃那种事无巨细,从头讲到尾,“死扣”教材的做法,将每篇课文中值得教又值得学的“精华”筛选出来,作为教学内容的内核,去精雕细刻!这个内核要么在“内容精彩处”,要么在“语言运用经典处”,要么“在学生学习困难处”,它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语段,也可以是一个技能点,一个情感点等;还要有创新的加法思维,从课文走向语文。从课文引向课外阅读,由有限的课外阅读资料引向无限的课外语文学习。从课文走向语文,不是简单地拿出个课外阅读资料,也不是简单地例举几个资源。它的艺术性表现在材料的选择由课文而生发,带有强烈的相似性,材料的出示带有强烈的阅读情绪的迁移,它一般不会是突然之举,而是一种专业预设!是一种有目的整合与拓展。学会了科学处置教材,理解了“减与加”之间的辩证关系,再去钻研三年级语文教材时,具备一定语文学科专业素养的教师是很容易向学生“引进”这副对联的。到那时,这样的争论可能会作为一种笑话了!
最后,让我们来欣赏一位特级教师在课文学习中对这副对联的精彩引入:
苏教版:第五册《卧薪尝胆》片段
师:同学们,勾践需要卧薪尝胆,我们要不要卧薪尝胆?
生:不需要。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不要报仇雪恨。
师:没有仇,没有恨,不必卧薪尝胆。
生:我们的生活很幸福,不需要这么苦。
师:有福就要享!
师: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的这句话:为了中国的航天事业,中国科学家卧薪尝胆几十年,终于将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了太空。你说,中国科学家有仇恨吗?他们是否每天都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都要尝一下苦胆?
生:老师,我觉得我们需要卧薪尝胆。比如,中国足球队要成为世界冠军,就必须卧薪尝胆。
师:中国足球队需要的是卧薪尝胆的精神!
生:我也要卧薪尝胆。
师:你又没有仇恨要报,怎么也要卧薪尝胆?
生:我将来要成为一个大富豪,现在就要卧薪尝胆,刻苦学习。
师:为了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也需要卧薪尝胆的精神!
生:我们学校正在创建实验小学,也需要卧薪尝胆。
师:我们的学校要发展,也需要这种精神!
……
师:这种卧薪尝胆的精神就是:忍辱负重、发奋图强、坚持不懈的精神!(生齐读)
师:古人将这种卧薪尝胆的精神蕴藏在这么一幅对联里,老师把它写下来,看谁能背下来?(板书:有志者,事竞成,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苦心人,天不负,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生:(读背对联)
师:同学们对上联不难理解,下联理解吗?
生:(摇头)
师:老师有个建议,建议大家回家后自己查一下有关的历史书,或者请教家长。如果同学们采纳了老师的建议,我将感到非常高兴。在刚才的话中,有个词语老师一连说了三次,你听出来了吗?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