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提倡和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时代的需要,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未来世纪需要的人才应具有基本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创造精神是: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学会学习;有效地阅读理解和沟通表达;有搜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作为语文老师,该如何适应发展的需要,使受教育者更快更好地具备这些能力呢?我想只有做到教育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优化教育过程,让学生的个体得到主动发展,才算是真正在小学语文学科中实施了素质教育。实践中表现,培养学生再学习的能力,对于提高素质纛关重要。下面就这方面,谈几点做法。
一、教给预习方法,掌握自学规律
《小语教学大纲》指出:“阅读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可见,老师的职责不仅是把知识教给学生,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此,我首先教会学生预习课文。
我告诉学生,学习一篇课文,并不是从老师讲课开始的,而是从学生的预习开始的,预习充分,课堂接受知识快,反应快。因此,每学期,我都要上一至两节的预习指导课,着重教给这些方法:(一)初读课文扫清障碍,对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查读,要求边读、边想、边记,力求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二)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脉络,分好段,写好段意。(三)根据课后问题,找出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含义较深刻的句子,不易理解的句子。其中,会正确地使用工具书,是预习的的一个基本方法。我经常鼓励学生勤翻工具书,告诉他们,我在学校办公桌上放着一本字典,在家里放了一本字典,还在讲台桌上备了一本字典,并经常当着学生的面,在课堂上查阅字典。使用工具,需要动手动墨,部分学生往往懒得去做,这就需要教师切实检查,才能收到实效。《刻骨铭心的国耻》是一篇选学课文,学习预习时有所忽视,我在上课提到“令人发指”的“指”什么意思,学生模糊不清,我立即让他们当堂查阅,明确其义。久而久之,学生在自主地预习过程中,不仅培养了自学的习惯,而且掌握了自学规律,提高了学生能力。
二、训练默读技能,提高阅读水平
小学阅读教学的关键,以读为本。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民逐步进入高一级形式--默读。默读,被人称之为“直接阅读”,它是朗读的简化、深化,具有速度快、理解深、运用广的特点,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把发展默读的能力,看作阅读的基本的目标,在进行默读训练时,首先在原有的默读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默读速度,学会看得快,想得快。看得快,是从一眼看一个字、一个词变为看一句或几名;想得快,指脑子跟着眼睛的扫视迅速思考,弄清看到的文字说的是什么。
学生经过一个阶段训练后,速度不断加快,同时还必须严格遵循默读的二个环节:(一)眼脑并用。讲读课文时,要提出明确要求,给学生一种阅读的导向,使他们顺着问题的,有目的地去读,激起通过默读解决问题的愿望。如讲《凡卡》这篇课文的第二段时,我提出:凡卡在信中讲了哪些内容?为什么他要写住乞求爷爷带他回家呢?除了快的内容,这一段还记叙了什么?具体回忆了哪几件事?为什么要写上这些回忆?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快速默读,在读中思维。多数学生在读中能很快理出问题要点,而少数学生经过讨论点拔,也能领悟,从而达到阅读的目的。(二)手脑并用。阅读课中,默读是经常性的手段,如果同时辅助之以手的操作技能,便会使默读效果更好。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便是这个道理。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这一方法的运用,在默读训练中,指导学生边读边动手划文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加深理解,提高阅读水平。
三、借助电教媒体,优化学习过程
学习《詹天佑》一文,体会“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一内容时,我以“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作为训练点,培养学生领会中心思想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理解语言文学的能力。为优化这一过程,我使用电教媒体,帮助学生拓宽时空。先通过读,想,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京张铁路在经过居庸关、八达岭、青龙桥时分别遇到什么困难?詹天佑是怎样想方设法克服的?接着议一议,读一读,归纳出“两端凿进法,中部凿井法和设计“人”字形线路”的方法,然后用投影分别演示两种隧道的开凿方法和火车行进方式,进一步理解“六个工作面”,“北上列车,火车头推与拉,东北折向西北”等内容;最后分别让学生画出设计示意图。这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真正把电教作为媒体,为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服务,使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得到切实培养。
此外,我还试行了作业改革,变重复的词语抄写为听写,变课文抄写为名篇背诵,带“*”号的作业为自由作业等等。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发展,意志力得到锻炼。
怎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综合能力,使课堂教学素质化?培养学生再学习的能力,在教学理论和实践中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