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进步对教育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面对新世纪,面对未知的世界,人们不是不思考现时代教育的问题。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实施可谓应运而生,是跨世纪中国教育的新起步,新探索,是教育的又一次变革,当然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为,教育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并随着生产技术的改进而改进。教育自身也是在这种持续的需求与适应的整合过程中,不断完善、发展、进步的;这是教育自身发展过程中必要的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整,是教育的吐故纳新、新陈代谢,从而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否则,教育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脱离或失去自己赖以生存的基础和环境。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我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全民受教育水平有明显的提高;城乡劳动者的职前、职后教育有较大发展;各类专业人才的拥有量基本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较成熟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全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即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素质教育就是针对这一情况的再整合,再适应,是面对新世纪中国教育的又一次超越,是社会发展和加速现代化建设对教育的更高层次的需要。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若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这一目标,首先必须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今天,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与之相应的具备优秀素质的各类人才。因此,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普遍需要,实际上也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和顺应教育现代化的需要问题,同时也关系到人的现代化问题。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已把"科教兴国"作为我们的基本国策,这是中华民族所做出的历史性选择。通向科学的道路始于教育。作为一切教育奠基工程的基础教育,更应走在这一变革的前列。
显然,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它是在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基础上有规律性的发展,并非是对过去或历史的全盘否定。中国有些人似乎有一种矫枉必然过正的不健康的思维方式,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我们要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避免为纠偏而出现新的偏差,为发展而又阻碍了发展。
目前,在我国实施素质教育还没有统一的模式,也没有固定的方法,农村和城市不同,工业区与农业区不同,先进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不同。条件、环境的差异决定了素质教育实施的切入点不同,方法手段也各有差异。各地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都可能有自己相对的优越条件或有利条件,也可能存在各自不同的薄弱点或不足,但实施的方向却是明确的。因此,在具体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还有待因人、因地、因环境条件情况探寻其规律、模式和方法,但决不能离开教学中心,不能偏离教育方针。
(作者单位:湖北监利县毛市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