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教学中的辩证法——《黄继光》教学心得
        ★★★★
【字体:
教学中的辩证法——《黄继光》教学心得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5
教学中的辩证法 


——《黄继光》教学心得 


海宁市紫微小学   许晗峰 


    前几日,我参加了由市教研室主办的小学青年教师优质课的评比活动。能参加这样的活动,我既紧张又兴奋,我知道这于我来说既是个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是个难得的机遇,我自然会竭尽所能去设计好这堂课并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此间,无意中体会到了些在教学中存在的辩证法。其实,平时我们在教学中已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我想如能有意识地加以运用,无疑会对教学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一、知识、能力——得失相权
  我上的课文是第8册的《黄继光》的第一教时,认真研读了课文后,便琢磨着如何设计这堂课。我把课文中的知识点理了一下,发觉这些知识点太杂、太碎、太乱,一下子便没了头绪,经过再三斟酌,决定舍末归本。第一部分着重体会任务的艰巨,第二部分紧紧围绕“黄继光为什么请求任务、怎样请求和结果如何”去落实语言文字和思维的训练。这样思路清晰了,长文章变短了,相关的知识点也变得集中、有序了,能力得到了锻炼,知识点也不会大面积遗漏。


    其实,我们新教师由于教学水平不高,教学经验不丰富和对自己缺乏必要的信心,不敢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取舍,总是面面俱到,深怕会遗漏什么知识点,而这样的教学最终的结果是连重点也没有把握住。一堆芝麻,一个西瓜,给你40分钟让你捡,先捡什么?先捡芝麻,可能等捡完了芝麻,早已来不及捡西瓜,而先捡西瓜,多余的时间就可以捡芝麻了。用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表示:2+1>1+1+1…。有时候,往往就是这样顾此便不得彼,顾彼便不得此,如果一篇文章仅仅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生字词语、段落大意等等,而没有有效地进行语言和思维的训练,那就不该了。如果只重视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那也是不足取的,一堂课,两堂课这样做,后果并不明显,倘是总这样做,那这所谓的能力也是空的了。


    辩证法告诉我们 :有所得必有所失,有所失必有所得。那如何来把握教学过程中的能力与知识的得失的问题?那就要权衡得失,如果得大于失,则失其所宜;如果失大于得,则得不偿失了。


  二、课堂提问——有无相生
  我们平时上课的时候,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有人举手,有人不举手,甚至是无人举手,有人答对,有人不答对,甚至无人答对,有人认真思考,有人不认真思考,甚至无人思考等等,这有与无的矛盾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但我们老师往往是见“有”而喜,见“无”而忧甚至怒。在教学第一部分时,我让学生充分自学后,问:你从中体会到些什么?学生中并无人马上回答,不多时,才有零星的几只手。我开始担心起来了,但过了一会儿,证明我的担心时多余的,很多学生都举起了手,有含笑举手,眼眸炯炯的,有频频举手,目光祈盼的,有双唇翕动,温诵答案的……原来刚才这一刻,学生都在思索,都在探究。白居易诗云:此时无声胜有声。此时,学生中无声,但如果无声中正流动着“有声”,又何愁不会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悦耳之声呢?


  如果问题提得浅一点:上级的命令是什么?为什么任务很艰巨?虽有满堂回答之声,却不足以喜,因为学生无需费力思考,问题的思维价值就不大。问题提得尽管有点深,但只要思维的火花不灭,思想在碰撞,也不足以忧。


  三、问题答案——正反相成
  课堂上,教师提了问,总希望学生回答正确。一般来说,回答正确总比错误要好,但从思维训练的角度来说,回答错了,未必就是件坏事。有时候,我们就是要善于利用认知上的错误,故意制造些学生认知上的错误。在体会《黄继光》一文中我军进攻时受阻的原因时,我把错误的意见发表在学生之前,我说,我军进攻受阻老师认为是我军战斗力不强。我也像他们分析课文一样说了我的理由(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压了回来。负伤的同志越来越多了)。很快就有学生来反驳我的观点了,说我军的战斗力是很强的。有人谈了像猛虎的厉害,有人说了“扑”字奥妙,有人谈了我军的战绩,还有人说从“压”字可以说明了我军受阻的原因是敌人的火力太凶猛了。我便马上接着问他们从那里可以看出敌人的火力太凶猛了,便过渡到了下一个内容的学习。这样,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就显得简单,学生都想寻找理由来驳倒老师,思维便得到了锻炼,记忆也就深刻了。


  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故意制造他们认知上的错误,对于学生获得对问题的正确的认知,其益处可能要比不经过错误而直接获得对问题的正确认知所得到的益处大得多。


  四、教学节奏——张驰相济
  我们都希望学生在课堂上时时刻刻都能集中精神听课,但心理学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张而不驰或驰而不张都是不妥的。现在回过头来看我的那堂课,由于教学内容相对较多,整堂课在节奏上张多驰少。上课后,我或板书,或讲述,或提问,学生则边注视,边聆听,边讨论,边思考,边练习,忙得亦是不可开交。虽然表面上看来可能效果不错,但实际上我知道学生肯定会和我有同样的感受:真累呀。


  当然驰而不张的课也是不行的。这样做的课往往是教师课前准备不够充分,讲些什么,练些什么,心中没数。因而想到什么讲什么,想到那里讲那里。给人的感觉教学似乎像在聊天,老师其实只是在故弄玄虚,糊弄人。学生看似在听课,其实思想早就开小差了。老师也不知道该讲些什么时,便让大家自学,说白了,大家都在等下课铃声响起。


  我觉得在教学中要做到有张有弛,就必须把握住课文的重点、难点和特点。属于“三点”的地方,就要仔细琢磨,认真推敲,讲时要学生精神高度集中,并积极思考,要让手、眼、口、脑等一刻都不能闲着。而非“三点“的地方,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读、整理等。这样,张驰相济,虚实相衬,必将相得益彰。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