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作为一种阶段性的评价方式,一直备受“青睐”。
但随着教育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学习评价的改革越来越被人
们所重视的今天,尤其是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背景下,我们不得不
重新审视有关期中考试的问题:首先其有何弊端,其次要探讨造
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只有建立在关注教学现实的基础上探讨“期
中考试要不要取消”才更有意义。
由于长期以来实行严格的期中考试制度,分数已经成为衡量
学生学业成绩乃至整个学校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而在教学中已
无法承担促进学生发展这一使命。这种过分强调分数的做法已经
日渐暴露其弊端。
1.偏离现象━━顾此失彼。假如我们避开一些学校华丽务虚
的宣传词语,探究起初的感性教育现实,我们会发现,这里的考
试是判断(学生、老师、学校)的唯一手段。为考试而考试,在很
多地方十分普遍。于是就经常出现更改课程计划,智育恶性膨胀,
排挤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应有时间和空间。
教学评价系统的不完善,其再加上期中考试的冲击,更使教育被
捆绑在不正确的动机上,其本来面目受到极大的扭曲。
2.应付现象━━得不偿失。由于期中考试等机制的存在以及
“判断唯一”的价值取向,所以在实践中经常(特别是考试前后)
出现上午“应试教育”,下午素质教育;课内“应试教育”,课
外素质教育;白天学校素质教育,晚上家里“应试教育”等轰轰
烈烈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的“不足为怪”
的现象。搞来搞去,又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践行着“应试教育”。
3.制约现象━━舍本逐末。期中考试,更加深了学生、教师
全部围绕分数转,从而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扼杀了学
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能力,使如火如荼的创新教学、素质教育
难以持久、深入地实施。
那么,我们就应该思考:是不是创新教育天然就不需要考试,
我想作为学习反馈的基本手段的考试是任何教育都需要的。问题
是它需要怎样的考试?是不是一定需要期中考试?它的判断标准
又是什么?知识经济时代迫切需要具有综合素质、实践精神和创
新能力的人才,这就需要我们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
切实走向“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而当前的期中考试显然逐待
改革,其原因是:(1)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方式的认定,对教学
效果的评估,对教师价值的衡量。正确的教学评价将产生积极的
作用,反之将产生消极的作用。同时,某一种教学行为是否具有
价值,我们要从四个方面加以考察,即看其是否具有知识价值、
能力价值、方法价值和品格价值。就目前的期中考试本身而言,
它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忽视了更多的有价值的
东西。因而,当前的期中考试显然不能对学生的发展作出一个恰
当评价。(2)从教材的编制角度出发,以单元为基本结构的教
材体系难以从逻辑上加以分割,又何来期中考试?显然,期中考
试是想当然的计划经济的产物。(3)从学生的认知建构的角度
而言,显然,期中考试不能有效地帮助全体学生将知识结构化,
这是因为在所谓的期中时,学生并不一定会形成一个结构化的知
识单元。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可以取消期中考试。但是不能取消考试,
与此同时必须重新审视怎样“考”的问题。其实质就是我们必须
以“人的发展”的观念来探讨学习评价的主体是谁?学习评价的
方式应该如何?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什么?
首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
应该都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水平的一种手段的
考试自然也应该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学生的发展的前提是学生作
为主体的参与。因此我认为学习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这必然
带来评价方式的改变。
既然学生的发展是全面和谐的发展, 这必然要求评价的方
式应该是多层次、多形式的,如: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
和学习策略等方面的评价可采用教学观摹、采访、表演、情境模
拟等行为观察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文化素养的评价,
可采用笔试、口试、角色扮演等方式;对语言能力的评价则可采
用客观测试、口试及汇报表演等方式进行;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
资料系统地收学生的个人档案,从而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公正性、
发展性和有效性。当然,评价主要以“自评”为主,同时结合伙
伴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等方式,形成符合学生发展的评价
模式。其评价的目的自然应是让学生自己学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
题,从而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此文曾发表于《新教育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