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文延伸开去
课外阅读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量的阅读能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积累语感,提高阅读能力。当今的语文教学十分强调语言和积累,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作出了刚性的要求。况且语文课文本身就包罗万象,涉猎甚广。当面对浩如烟海的课外书籍时,如何既选择了精品,又配合了语文学习的需要呢?我觉得教师可指导学生从课文出发选择课外读物。
一、 根据课文求同存异
世上文章虽然各不雷同,但有些文章却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崔灏的《黄鹤楼》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的大同小异就是最好的例证。让学生根据课文读与之有共同点的文章,可以加深学生对同类文章的感知与理解。
按不同的共性去选择可达到不同的目的。
选择同一写作对象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不同作者看待同一问题的不同角度,有助于发展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如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后,可推荐学生读一读《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月的哀思》等文章,或者收集一些介绍周总理生平、工作的文章,体会文章是怎样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人们对总理无限的热爱与深切的怀念。
选择同一体裁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同一种体裁的文章在写作形式上相同,选材立意却又独领风骚。如学完了《西湖的绿》后读类似的写景散文,学完《延安,我把你追寻》、《地球万岁》、《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等诗歌后读一些浅显上口的自由体诗等。
选择同一作者的文章可以加深对作者的了解,领会不同作者的不同写作风格。如学习《卜算子·咏梅》前后读读毛泽东主席的其他诗词,体会毛主席诗词的磅礴气势,领会伟人的风采。
选择同一写作方法的文章可以使学生对这种写作方法加深了解,形成深刻印象。如可给学生归纳一些在构段谋篇方面具有共同点的文章。
二、 立足课文追本溯源
语文教材的一些课文是名家名篇的节选或是选自某作品集,比如义务教育教材第十二册中精彩的名著节选《景阳岗》、《猴王出世》分别选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西游记》;《草船借箭》、《赤壁之战》讲述了《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鲁滨孙漂流记》概述了原著的内容。让学生在学课文的同时读一读原著工整个作品集,可以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还可能会有一个全新的感受,同时扩大了视野,也增加了对名著的阅读积累。
三、借助课文深入探究
语文课文中有一些科普文章,式关于动物、植物,或关于自然的、人文的景观虽然涉及内容广泛,但是比较浅显。学生有时会觉得满足不了求知欲望,或从课文中发现的疑问难以解决。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可帮助学生在相关的书籍中深入探究。如果再指导学生写出研究报告,更是一举两得。
当然,课外读物的选择不能局限于此三种方式。如果学生已养成了学语文时读课外书的习惯,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凭兴趣、凭需要自主选择课外读物,使之善于为自己选择好书,善于从各种书籍中汲取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