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由青年教师自发组织的学习团体——“泸州市青年教育工作者协作研究会”,在许多人都追逐金钱、痴迷享乐的社会现实面前,顽强地坚守自己的精神高地,凭着对教师职业的感悟和体验,独辟蹊径,走出了一条“自觉学习、自我提高、自主成长、自由发展”的自主自培之路。一大批年轻教师时刻“盯着山外的世界”,如饥似渴地学习、研究教育科学,迅速成长为了优秀教师、教改科研的带头人和教育管理的优秀人才,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有人说,那一群年轻人的精神内核是,自强不息,做时代的先锋教师,追求“技进于道”的职业理想。
大凡天性不能干的人,由于学习会变得能干。探寻这群青年教师的成长历程:学习,终身学习,成了点燃他们生命的火把。这正如古希腊生物学家普多戈塔所言:“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塞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被点燃的火把”。
现今我们应该有些“本领恐慌”。 时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数字化的信息不断翻新。读了几年书,就以为可以管一辈子的教书匠已经越来越没有市场了;不吸纳,不争分夺秒学习,竞争乏力,无论什么人,都无一例外会被淘汰。
现代教育迫切需要学者型、科研型、创新型教师大量涌现。教师专业化发展渐成趋势。因此,学习再也不是“赶时髦”,而是教师延续其职业的生存需要。不仅如此,它还是做一个有理想的教师、把教育当成一门艺术,追求职业快乐、职业境界的重要途径。
一项对我国城市中小学教师阅读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不仅爱书,而且也在读书,但情况一点也不容我们乐观:教师学习的广度、深度、力度还远远不够。教师一天学习2小时以上的仅8.7%,1小时以下的却高达70.4%,而根本不读书、不看报刊的也大有人在。八成以上的教师从未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过文章。
提到学习,不少老师说,愿读书、想读书,可是没时间。不可否认,老师们负担重,大部分时间都要上课、备课,批改作业、对付考试。许多教师工作量都超过规定课时;何况又“没有什么好书适合读”,“书又那么贵”。可以举一百条理由。难,做教师要学习似乎确实难。
但就真没有时间学习了吗?调查显示:教师学历越高、职称越高,学习时间就越长,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他们的工作量也越重。个中原因何在?关键在于对学习的认识。
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已经多样化了。尽管我们可以不喜欢,但它正在改变着教与学的关系,教与学的主体也开始实实在在地在转向学生,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
要想实现从知识传授者到学生学习促进者的角色转变,我们必须努力了解教育改革的重大战略决策,把握我国和世界教育发展的方向,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掌握学科前沿知识,学会教育科研;必须树立研究精神,善于学习,敢于否定,努力深厚自己的教育教学功底,从“教书匠”的角色中解脱出来,成为“研究型”教师;同时还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只有自己能创新,才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建设一支不但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而且能把这种思想转化为教育行为的教师队伍,是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国务院最近作出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要培养教师终身发展能力。这些都需要我们具有终身学习的心理准备,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把学习放在首位。
学习是教师职业的根本性特征。学习应是教师职业的立身之本。教师是社会上最需要学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