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让公开课“危险”一次
          ★★★★
【字体:
让公开课“危险”一次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5
让公开课“危险”一次

裘老师:
你来信说,“为了这次省级公开课的‘成功’,领导和老师们都在‘运筹帷幄’,你也在‘秣马厉兵’。争取把‘百家争鸣’融与一课之中,可是反复地试讲折腾得你近乎失去了自信,因为每一次试讲后,总被‘挑剔’得‘体无完肤’。为了顺利地抵达彼岸,你公开课的战船必须驶上‘安全’的航道……你问我对此有何看法?”
首先,我羡慕你的造化。二十岁刚出头就拥有了上省级公开课的机会,且有那么多“贵人”相助。你尤当珍视。
其次,我理解你的心情。课“总被‘挑剔’得‘体无完肤’”,心里难免不是滋味。但不要失却自信,要辨证地看待“挑剔”,智慧地转化“挑剔。”
如何辨证地看待“挑剔”,智慧地转化“挑剔”,下面的故事也许能带给你一些启迪:
从前,有一位画家想画出一幅人人见了都喜欢的画。画毕,他拿到市场上去展出。旁边放了一支笔,并附上说明,每一位观赏者,如果认为此画有欠佳之笔,均可在画中记上记号。
晚上,画家取回了画,发现整个画面都涂满了记号——没有哪一笔一划不被挑剔。画家十分不快,对这次尝试深感失望。
画家决定换一种方式试试。他又摹了一张同样的画拿到市场展出。可这一次,他要求每位观赏者将其最欣赏的妙笔都标上记号。当画家再取回画时,他发现画面又被涂满了记号。——一切曾被挑剔的笔画,今天都被画上了赞美的标记。
你不妨学一学画家后来的做法,在心里给自己的每一处教学“妙笔”都悄悄地标上欣赏的记号。以此增强自信。
在一次盛宴上,中国人、俄国人、法国人、德国人、意大利人纷纷拿出具有民族特色、能够体现民族悠久的实物——酒,来彼此相敬。建国仅二百多年的美国人只能沉默不语。
中国人首先拿出古色古香、做工精细的茅台,打开瓶盖,香气四溢,众人纷纷称赞。
紧接着,俄国人拿出了伏特加。
法国人拿出了大香槟。
意大利人拿出了葡萄酒。
德国人取出了威士忌。
众彩纷呈。
最后,大家都看着美国人。
美国人把大家先前拿出的各种酒都倒出一点,兑在一起,说:“这叫鸡尾酒。”
鸡尾酒的故事,对你汇集“百家争鸣”、博采众长、综合创造,智慧地转化“挑剔”不无借鉴意义。
第三,我不接受你“公开课的战船必须驶上‘安全’航道”的心态。有人问起被称为“希腊七贤”之一的阿那哈斯:“你说说看,什么样的船只最安全?”阿那哈斯回答:“是那些离开了大海的船只。”
离开了大海的船只固然安全了,但终究还有多少应用价值呢?所以,我想开诚布公地跟你说,航行在新课程大海里的公开课船只,与其“安全”一些,不如“危险”一次。
请别误会,让公开课“危险”一次,绝不是怂恿初登讲坛的你妄自尊大,听不进逆耳忠言,一意孤行。其本义在于:“危险”一次,你就拥有了一次迎接挑战、发挥潜能的机会。
让公开课“危险”一次,意味着要“大胆”地创造。齐白石堪称典范,他九十二岁高龄时,依旧“大胆”地创作了一幅题为《和平》的国画:浅红的一株益母草,下面是两只墨黑的鸽子。画面上一红一黑,色彩反差强烈的两个物象傍在一起,抢人眼球,憾人心魄。自毕加索给鸽子赋予了象征意义后,还不曾看见画家用黑色来绘和平鸽的。这就是大师,虽寿登耄耋,但奇思妙想依旧年轻,感知世界依旧新鲜,绘画创作依旧“大胆”。
所以,年轻的你要“大胆”地尝试。尝试独立备课而不仅仅依赖于教参;尝试熟背课文而不仅仅要求学生做到;尝试让最后进的一名学生站起来读书而不仅仅让朗读翘楚闪亮登场;尝试让学生说哪里读不懂而不仅仅大张旗鼓地宣讲你感兴趣的地方;尝试让学生解读文本出现“不和谐的声音”而不仅仅是千人一腔;尝试激发学生当众把你问得瞠目结舌而不仅仅是你把学生问得目瞪口呆;尝试以“处女课”问世而不仅仅以反复演练的“样板课”示众……
大胆地尝试有时是很“危险”的,特别是在公开课上。敢不敢接受这种“危险”的挑战呢? 
第一次看到大海的杰克问水手:“当一个水手不是很危险吗?”
“当一个人喜欢他的工作,他不会想到什么是危险。” 水手说。
“你的父亲现在在何处呢?”
“他死在海里。”
“你的祖父呢?”
“死在大西洋里。”
“那你的哥哥呢?”
“当他在印度一条河里游泳时,被一条鳄鱼吃掉了。”
“既然如此,”杰克说,“如果我是你。我就永远也不到海里去。”
“你愿意告诉我你父亲死在哪儿吗?”
“啊,他死在床上。”杰克说。
“你的祖父呢?”
“也是死在床上。
“这样说来,如果我是你,”水手说,“我就永远也不到床上去。”
敢不敢接受“危险”的挑战,在于如何看待“危险”。一个不敢接受“危险”挑战的人,在心理上已经被“危险”战败了。
当然,让公开课“危险”一次,并不意味着排斥“成功”。关键是如何看待“成功”。“我不知道何谓成功,但我知道什么是失败。失败就是想要讨每个人的欢心。”( 萨米·戴维斯)
“要讨每个人的欢心”,(惟独不讨每个孩子的欢心。)这只无形的功利之手,正牵动着教师,表演着一出又一出合乎“某种胃口”的木偶戏式公开课。
这种木偶戏式的公开课,动辄以“航空母舰”作战:成立备课小组,聘请专家指导,反复彩排演练,企及一课打响乃至一课走红。于是乎,讲究包装,追求“完美”。其实这种刻意追求“完美”的公开课是一种温柔的伤害。一次,茶师千利休让儿子少庵打扫庭院。儿子打扫完毕,茶师却说:“不够干净。”要求他重新做一次。少庵又打扫了一遍,然后跟父亲说:“石阶洗了三次,石灯笼也擦拭多遍。树木冲洒过了水,苔藓上也闪着翠绿,没有一枝一叶留在地面。”
茶师却斥道:“傻瓜,这不是打扫庭院的方法。这像是洁癖。”说着,他步入园中,用力摇动一棵树,抖落一地金色、红色的树叶。茶师说,打扫庭院不只是要求清洁,也要求美和自然。(《茶之书》,仓冈天心)
好一个“要求美和自然”。当我们的公开课被反复的演练“打扫得干干净净”,不留“一枝一叶”“污渍”时候,还有多少“自然美”呢?当然,更别奢望闪现由于挑战而创生的惊心动魄的“危险”美了。
总之,我希望你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再跟着“安全” 的公开课一哄而“上”,大胆地让自己的公开课“危险”一次。因为所有违背自己心愿上课的人,无不都在经受着来自内心世界的折磨:天性的声音在告诉你,去上自己想上的课:但另有一种声音也在告诉你,把自己融入大众之中去上和别人没有什么两样的“安全”的课。一个人如果没有强大的理性思维和富有个性的审美准则,就难免会成为一个被所有时尚之风任意抛扬的“蒲公英”。
即颂教祺!
孙建锋
2003年12月11日
作者简介
孙建锋,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对象。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委。
地址:深圳市凤光小学
邮编:518029
电话:0755——81966729

  • 上一份资源:

  • 下一份资源: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