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们上课都很注重课前的激发兴趣,确实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这话不无道理,但是运用是否恰当,效果却截然不同。
一位老师教《师生情》,开课是这样的:
师:老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三(5)班的老师生病了,收到一份礼物,你们猜是什么?
生:鲜花
生:水果
生:慰问信
……
师:都不对,是千纸鹤,用千纸鹤祝愿老师早日康复。
师:老师收到礼物会怎么样呢?你们以前和老师之间有没有发生过这样的小故事
……
课后老师说,她想这样开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
但是学生的感受会是什么呢?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学生眼睛一亮,谁不爱听故事啊,但是老师的故事刚开了个头就结束了,学生会有什么感觉呢?会有“受骗”的感觉,被愚弄的感觉。紧接着要学生猜礼物,学生兴致又来了,毕竟是孩子吗。等学生猜的都被老师否决,给一个千纸鹤的答案,学生又一次露出失望的神情,再一次感到上当:这有什么好猜的,老师根本也不重视我们的猜测。
老师良好的初衷在这里却起到了相反的作用,也正因为是孩子,后面的教学他很难再提得起精神来。老师的做法让学生感到缺乏诚意,感到老师和自己之间的距离,感到老师没有真诚地面对自己……
另一位老师上《爬天都峰》是这样开课的:
师:都说“九寨归来不看水,黄山归来不看山”,我一直以来就特别向往黄山,但前年去了一趟黄山,却大失所望,觉得黄山远没有想象中的壮丽,雄奇。你们猜猜是什么原因呢?
生:因为你把黄山想象得太美了
生:很多人不爱惜环境,到处乱扔,破坏了黄山的美景
生:我今年去了黄山,有些地方不让游人上了。
……
师:你们都是我的知音,很会猜,猜得也很有道理,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上黄山都是缆车上,缆车下,特别是最险峻的天都峰被封起来养山了,不能爬。无限风光在险峰,没有体验到爬山的乐趣,这一直是我的一个遗憾。怎样帮我了却这个遗憾呢?
生:你再去一次黄山。
师:谢谢你的建议,我今天就想了却心愿。
生:我们把课文读好,让老师感到就好像亲自爬上了天都峰。
师:(与她握手)太感谢你了,今天你们就带着老师去爬天都峰吧。(学生接读课题,很有气势)
师:个个都这么信心十足,今天你们一定都能爬上天都峰,帮老师了却心愿。
整节课学生都在一种很自豪的使命感——帮老师了却遗憾的驱使下,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这位老师的成功在于教师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设计个性化的导入,老师的真诚让学生觉得可亲,可信,让学生不由自主投入语文学习。学习过程中,他不觉得自己是在读书,在识字,是在帮助老师了却心愿,这一美好的情感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充满人文的关怀,富有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