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未成曲调先有情
“岁月的风雨,可以洗去我们许多的记忆;历史的年轮,可以磨掉我们许多的往事。但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一颗巨星在祖国的上空陨落了,一颗伟大的心脏在祖国的怀抱停止了跳动。他,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江河呜咽,群山肃立,亿万人民悲痛欲绝,泪水洒遍祖国的大地。一九七六年一月十一日下午,百万群众云集在街道的两旁,在泪雨和哀哭声中,向徐徐而去的总理的灵车沉痛地告别。这是历史上空前的送葬礼。时至今日,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情景,依然清晰地留在人们的脑海里。尽管我们没能亲眼见到那感人的场景,但这篇《十里长街送总理》课文,却把我们带进那催人泪下的场面中去。”
这段导语的妙处在于未成曲调先有情。教师以低沉的语调、肃穆的表情、哀痛的眼神、缓慢的节奏传递着真切的情感。那声情并茂的描述,犹如有力的钟锤,撞击着学生的心灵之钟,渲染了课堂气氛,从而实现了教学过程的积极化,达成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感悟一] 以情激情,教师的语言要具有感染性。
B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有一位教师在导读《五彩池》这篇课文时,一位学生问:“五彩池能不能游泳?”教师先是一愣,略加思索后便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确定五彩池能不能游泳,要取决于四个条件:一是池子的大小,二是池水的深浅,三是池水是否干净,四是池底有没有障碍物。让我们来仔细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有没有这方面的信息?”这样一点拨,学生就不难从课文中找到答案——“水池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过一丈;小的像个菜碟,水很浅,用小指就能触到池底”(大多数太小、太浅);“所有的池水来自同一条溪流”(水质干净);“原来池底长着许多石笋”(池底有危险的障碍物)。由此不难得出结论:五彩池不宜游泳。何况这样奇异的自然风光,应当得到很好的保护,怎么能让许多人去游泳呢?
这位教师深入浅出地引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知识的内化和智能的开发,真可谓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不经意间,把学生逐步引向语言学习的美妙境界。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经过积极的身心参与,认真的归纳总结,心生顿悟,豁然开朗。学生的质疑不仅得到了满意的答复,而且成了深读课文的切入点,还有效培养了探究意识,为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的形成创建了坚实的基础。
——[感悟二]深入浅出,教师的语言要具有启发性。
C
一石激起千重浪
著名特级教师徐善俊老师在教学《将相和》时,提出了“渑池会上的斗争到底是打成了平局还是决出了胜负”。“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思维之潮奔涌,创新之花竞开,掀起了课堂教学的高潮——
师:同学们读书很认真。老师这儿还有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和大家讨论。请大家带着问题默读第二段,渑池会上的斗争是打成了平局,还是决出了胜负?为什么?
生:是打成了平局,他们都演奏了乐器。
生:赵王为秦王鼓瑟,秦王也为赵王击缶,一比一,所以说是打成了平局。(大多数学生都同意这一种意见。)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读,再想一想,还有什么意见?
生:我认为决出了胜负,是赵国胜了。
师:为什么?课文中有什么依据?
生:因为秦国的力量比赵国强。
(两种意见发生了争执,课堂气氛相当热烈。)
师:同学们,老师作两点指示,请大家再仔细读书,认真思考。(1)秦国比赵国力量强大,秦王是大国之王。(2)秦王是一国之主,而蔺相如只是大臣。
生:我认为是赵国胜利了。因为秦国是大国,赵国是小国。小国的王为大国的王演奏乐器,大国的王也为小国的王演奏乐器,比较起来,大国的王显得更难堪。
生:我认为是赵国占了上风。因为赵王鼓瑟是秦王叫鼓的,而秦王击缶是蔺相如叫击的。秦王是君,蔺相如是臣,这样也显得秦王输了一筹。
生:我再补充一点,瑟是古代的一种弦乐器,声音悦耳动听。缶是打击乐器,形状像个瓦罐子,声音单调,是配合瑟演奏的。赵王可以鼓瑟,而秦王只能击缶,两相比较起来,秦王更显得丢人。
徐老师于无疑处生疑,把教师的教学活动内化为学生自主探究的智力活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得以实现。而当学生思维发生停滞、闭塞甚至悖谬的时候,徐老师就适时诱导学生调理、疏通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在愤悱之态下又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学生不但获得了新知识,而且学会了探索发现知识的方法,发挥了自主能动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感悟三]抛砖引玉,教师的语言要具有目的性。
D
别是一番“趣味”在心头
生:(读)“早晨……五光十色的彩虹”。
师:你们听他读完这段,是不是感到走到雪野中去了?
(生反映不一。)
师:刚走到雪野的边上是不是?(笑声)啊,没进去?谁能带着大家进去?
(一名学生再读,但更为逊色。)
师:进去了吗?
生:(齐笑)没有。
师:是没有,刚才那位同学领着咱们走到了雪野的边上,这位同学又领着咱们出来了。
(生大笑。)
师:看看我能不能把大家领进去。(师范读、领读)往前走几步没有?
生:走了。
师:谁接着领大家往前走?
……
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在教学《第一场雪》时,以读书训练为手段,以风趣的语言暗示学生如何通过有声的语言把“雪的美”读出来。课堂上笑声此起彼伏,学生在书声琅琅、语言交流、思想碰撞中获得求知的欢乐,真是“别是一番‘趣味’在心头”!
——[感悟四]寓教于乐,教师的语言要具有趣味性。
E
“居然”又听出了毛病
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即兴评析学生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一绝”。记得
他上《校园一角》一课时,一位学生读自己的作文:“……同学们都喜欢在喷水池前欣赏美景,交谈玩乐……”乍听,这话很通顺,也简练。但贾老师“居然”听出了毛病:“‘同学们’改成‘我们’,这样一改,把‘我’也放进去了。前边已经交代过喷水池是梅花形,因此,没有前后左右之分了,得将‘前’改成‘边’;‘欣赏美景、交谈玩乐’最好改成‘逗留、交谈、玩耍’。”
知识具有严密性。因此,教师必须规范自己的课堂语言,不仅要做到
语言规范、词汇规范、语法规范,更重要的是要做到用科学、规范的语言来表述知识。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贾老师竟然能作出如此规范、精彩的点评,让我们真正领略到了教育大家的功力。
——[感悟五]严密准确,教师的语言要具有规范性。
F
即兴“导演”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教学《小稻秧脱险记》时,即兴“导演”了一出“戏”。学生刚到前边来,不知道该怎么站,于老师便指着“团团围住”这个词语问学生:“你们应该怎么站?”学生会意,立即围了上来。有个“杂草”像背书似地说:“快把营养交出来。”于老师当即指出:“‘气势汹汹’这个词没有读懂。你应该怎么说?做什么动作?想一想。”这时学生卡起了腰,指着“小稻秧”凶狠地喊:“快把营养交出来!”于老师又说:“杂草厉害不厉害?凶不凶?……这就是气势汹汹。”
于老师牢牢把握学生思想反应的脉搏,创造性地进行语言教学。他善于通过学生的最细微表现判断出学生的心思,并随时根据教学情况,及时作出反应,灵活加以处理。其教学的敏锐性令人折服!
——[感悟六]机智敏锐,教师的语言要具有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