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 目 树 形 导 航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生 活 中 的 “语 文 课”
          ★★★★
【字体:
生 活 中 的 “语 文 课”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323    更新时间:2005-8-5

 
 


教学案例
                        生 活 中 的 “语 文 课” 
                             执教:武汉市武昌区中华路小学  依然是你
                             点评:武汉市武昌区中华路小学  王成高

  反思的问题: 
  1、语文的范围有多大? 
  2、一定要在语文课上学语文吗? 

    今天下午并没有语文课,只有一节普通的班会,主题是讨论后天春游的有关事项。孩子们并不知道班会的内容。 
  伴随着铃声,我兴冲冲地走进教室,满面春风地对孩子们说:“同学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后天,我们学校要到植物园去春游了——”话音未落,教室早已欢呼雀跃,孩子们七嘴八舌的嚷开了。有的拍着桌子喊:“太好了!太好了!终于盼到春游了!”有的干脆直接与同桌商量起来:“植物园一定很好玩,你准备带什么好吃的?”还有几个孩子居然跑到我跟前叽叽喳喳的:“王老师,我今天晚上一定会睡不着觉的,你高不高兴呀?”…… 教室里炸开了锅,我怎么喊也收不住缰了,只有眼巴巴的望着这些七、八岁的孩子们。突然,我脑海里闪现出这个单元《读读背背》中的一个成语——欣喜若狂。此时不正是一种绝好的情景吗?为什么不能把语文课上即将学到的成语提前到现在呢? 
    于是,我扬起粉笔,在黑板上认认真真地写下了“欣喜若狂”一词。没想到,孩子们见我写字,纷纷停了下来,奇怪地望着我。趁这片刻的安静,我顺势指着黑板说道:“同学们,现在你们的心情就可以用‘欣喜若狂’这个词来表示。那你们知道生活中还有什么情况会让人欣喜若狂吗?”孩子们的发言令我惊喜,甚至也可以用“欣喜若狂”这个词来表示。 
    生1:我从电视中看到“申奥”成功的那天夜里,人们都激动得又叫又跳,这一定是“欣喜若狂”。(点评:小小年纪还知道得真不少,电视里的生动的画面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小脑瓜里了。)
    生2:我以前考试总是粗心大意,上次测验我通过努力终于考了甲,当时兴奋得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想敢快告诉别人。老师,这也是“欣喜若狂”吗?(点评:对于一个渴望成功的孩子来说,能得甲就足以让他“欣喜若狂”。) 
    生3:我爸爸就有“欣喜若狂”的时候。每次看球赛时,只要中国队进了一球,他就会兴奋得大叫:进了!进了!然后抱着我转来转去。(点评:大人世界里的“欣喜若狂”也时时处处感染着孩子。) 
    生4:昨天,我在苗苗艺校下围棋赢了老师,还得了一枚小奖章,当时我围着操场满地蹦跳,还大声地喊:我赢了!我赢了老师了!这肯定也是“欣喜若狂”。(点评:能赢老师,在学生眼里该是多么值得骄傲的事呀,难怪“欣喜若狂”呢!) 
  …… 
    杜威说过:“教育原本就是生活的另一种呈现方式。” 再者,语言的发生本就是因着人们表白的需要,渗透着生活的感悟,情感的信息。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蕴含着语文资源,语文学习也应植根于现实,向着生活世界回归。儿童理解成语的过程就是在他们的头脑中建立对象的言语形式与本然生活之间对应关系的过程。在班会上,我有效地利用了生活中的契机,使“快春游时兴奋的心情”成为理解“欣喜若狂”的经验基础,上了一节小而生动的语文课。抽象的成语不用多讲,早已在孩子们脑海里鲜活起来,成为了内心情感的抒发,生活经验的提炼。他们的发言就是在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诠释着这个成语的内涵,比语文课上老师讲要高效得多。 


    总评: 
    读了王蓓老师的这个教学案例,顿时觉得师生的课堂表现给人一种心灵的震撼,让人感受到了课堂生活的愉悦。
    首先,老师心中有学生。这节班会课的内容是讨论春游的有关事项,随着老师的消息的发布,学生们激动的情绪表现已经不容老师继续主持下面的讨论了,按照常理,此时此刻老师会立即要求孩子们安静下来,甚至用大声喝斥来达到目的。虽然老师曾有过要喊住孩子们的举动,但终究没有去阻止他们。老师的行为保护了孩子们被激发起来的生命活动,让其自然地流动、展示、生成。
    其次,老师心中有课程。老师面对这样一发而不可收拾的课堂,不是为不能顺利地完成这节班会的任务而犯愁,而是在对孩子们的欣赏中,把这种氛围看成了极好的课程资源,自然地想到了成语“欣喜若狂”的教学。这堂课,老师从孩子们的情感体验出发,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把语文教学的过程还原为学生生活的过程,把语文教学活动还原为学生的生命活动,把语文教学的需要还原为学生生活的需要,构建起了一种新的课堂生活,解决了成语“欣喜若狂”词义抽象性的矛盾,使学生享受到了生活化语文给他们带来的欢乐。
    儿童生活范围有多大,课程范围就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些理念我们正在新课程中进行实践,王蓓老师的这一教学案例是一次比较好的体现。


 
 

    没有任何评论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