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找准“工具性”的位置
        ★★★★
【字体:
找准“工具性”的位置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5
摘 要:犹如华山两大剑派--“剑宗”、“气宗”之争。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也颇有争议。近来,“人文性”崛起,“工具性”沉寂。有道是“成者王侯,败者贼”。“人文性”春风得意时“工具性”地位一落千丈。但是,“工具性”今天的处境不是它本身的错,而是我们未能给予它正确的定位。本文就替“工具性”找找位置,洗洗冤屈。
  关键词:工具性 人文性 语文

  说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是有充分根据的。斯大林说:“语言是手段、工具,人们利用它来彼此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语言是同思维直接联系的,它把人的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成果,用词和由词组成的句子记载下来,巩固起来,这样就使人类社会中的思想交流成为可能了。”(《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这段话告诉我们,不但外部语言是交际工具,而且内部语言还是思维工具。语文学科既然以语言教学为主要内容,那么工具性当然是它的本质属性了。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精神,将语文学科性质中的思想性改为人文性。之后便引发了教育界对语文学科中人文性的大讨论,相关文章在各大报刊争相发表,一时间溢美之辞四起。反观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地位,却江河日下。不但如此,人们还大有谈“工具性”色变之势。
  中国有句成语叫“过犹不及”,凡事做过了头,再好的事也会搞砸。我们今天大谈特谈人文性而忽视了工具性,等某天蓦然回首,发现失去了“工具性”这根拐杖学生们已经无法体会人文性的博大精深时,我们会不会长叹“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由此看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万万不可偏废。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语文学科本来声名显赫的“工具性”这一性质,沦落到今日街头喊打的尴尬境地呢?究其根源,标准化考试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一)
  标准化考试由来以久,其强大的生命力证明了它可取先进的一面,但时至今日其显现的弊端也越来越多。语文学科是具有模糊性和多义性的,惟其模糊和多义,才更有韵味。而现在的语文教学,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死记硬背标准化答案和做大量无谓的练习上了,一些本来可以是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问题,却被冠以统一的、干巴巴的答案,很多人将此归罪于“工具性”的强调。但事实上,在很大程度上,是标准化考试把语文教学引入了“死胡同”,各种各样的标准化考试,形式五花八门,恰恰掩盖了语文的本质,这是以科学的名义违背语文的特殊规律,把语文学习理科化了。语文标准化考试还使小学语文教学几乎成了编题与解题数学,亦是导致各种练习册、AB卷盛行,题海大战不断的原因。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认为语文教学园地里存在着“两座山”,一是问答式的分析,一是习题式的训练,其中习题式训练的特点是:量多、名目多、无意义。如有一道选择题“天空(蓝蓝的、灰灰的、青青的、白白的)”,标准答案是蓝蓝的,如果选择灰灰的、青青的、白白的就算错。斯霞老师也举过例子,如用李大钊的“钊”组词,解释“灌”与“溉”的不同意思,找“关心”的反义词等。这些语文练习是标准化考试的一个侧影,由此可见,标准化考试中的诸多试题非但不见“人文性”的踪迹,反而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也引入歧途,完全偏离了其本来的航向。从而沦落为标准化考试的奴隶,甚至充当了标准化考试的侩子手,替标准化考试背了黑锅却浑然不知。
  那我们真正要坚持要强调的工具性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二)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叶老在这里所说的语文,是人们运用语言规则进行交际的过程,是一种“言语行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言语”则是个人对这一工具的运用及其结果。语文课实际上就是通过言语来学习语言,也就是通过课文--一些具有典范性的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言语作品来学习语言的,而不是孤立地去学字、词、句、章、语、修、逻、文等知识的。章熊先生说:“准确地说,语文课所涉及的不是‘语言’,而是语言的运用。没有注意到二者的区分,是当前语文教学的弊病之一。”这就是说,我们应该避免将学习母语所遇到的问题跟语言学研究的问题简单地等同起来,避免将语文教学引入“研究语言”的误区,丧失“学习语言”的本质规定。他所说的“语言的运用”就是指语文的“工具性”。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就是叫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这一工具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所强调的工具性不是要学生们解释“灌”和“溉”的不同意思,而是让学生们知道在什么时候用“灌溉”这个词。
  (三)
  坚持与强调语文学科工具性要注意两个问题:
  一.掌握工具要与实践结合
  母语的学习,不同于一般的语言学习,不是以知识的学习为主,而是以读书技能的练习和接受文化的熏陶为主,因此,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指出:“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学习的规律。”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增加语文学习的机会”,“提倡少做题,多读书”。
  日本小学的语文教学在这一点上做的很好。日本的国语教材很有特点,它实实在在地把说,写,做结合起来。具体说来它强调语言和文字两种功夫,并且这种强调又是在许多动手制作的内容,及表演的内容中体现出来的。
  比方说一年级的课文里,有分组做文字游戏卡片然后大家一起玩,有做相册,配上说明文字,然后向大家说明自己怎么做的。二年级学期末最后的课文,是把自己喜欢的课文里的人物做成硬纸板的人形,然后固定上木棍,举着的人说台词,分组把课文里的故事编出来,演出来。三年级的课文教学生怎样说明时,是通过用剪刀和图画纸来做纸玩具,边做边教孩子们说:开始、其次、然后和最后等顺序词。期末,最后的课文是分组把自己喜欢的课文,根据情节,画成几页画,来给大家象演电影那样演出来。四年级时,有编报纸的课文,每人编一张假期生活的报纸,学期末最后的两篇课文,一个是剧本,大家一起做道具,背台词,演这出戏,另一个仍然是分组把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演出来。五年级的最后的课文是组织朗诵发表会。六年级的课文有更复杂的传统剧的剧本了。
  二.对工具性的强调要有所侧重
  语文教学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教学的基本规律。强调语文的工具性时,也要注意到这一点。也就是说,对工具性的强调不能是笼统的,一概的,而是要有针对性的,有侧重的。不同年级的要求不同,不同教学单元的要求也要有所不同。例如:小学中低年级是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时期,是掌握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工具性”的比重要适当加大。在掌握工具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贯彻“人文性。”又如,在进行说明文教学时,不必要进行牵强的人文性熏陶,只要着重于技能的养成。而进行诗歌、散文等文体的教学时,则“人文性”是重点。
  三.工具性要与人文性相结合、相渗透
  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离开工具性谈人文性,有舟无水,寸步难行。而人文性是语文在工具性基础上的升华,没有了人文性,那便是有水无舟,亦无法欣赏到“小小竹筏江中游,悠悠青山两岸走”的绝妙景致。
  语文的基本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它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语文育人的作用。
  小 结:
  对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讨论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究竟对错如何始终没有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这两者各有优缺利弊,不论过于侧重于哪一方都是不科学的,在语文教学中,要相互调剂,互相弥补。“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参考文献
  ①王立波:《注重实用能力的培养》,《中小学教学研究》,2002年第一期
  ②林润生:《深入认识学科性质,正确 把握语文教改方向》,《小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11期
  ③苏立康主编:《小学学科教学论(语文)》,1998年版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