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静的湖面投下石子——和谐的课堂也要波澜
在释题读文后,我决定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课文。
指名读课文第一小节“你知道吗?动物之间不光有生存竞争,还有互惠互助呢。”我说,别看就这么几个字,作用可大着呢。学生有的说:这是课文的开头,引起下文。不交待这么几句,就直接写下面的内容,那读起来多别扭啊。有的说:课文题目是“动物的互惠互助”,这里点题了。我表扬他们后说:这句话的实在意思就是“动物之间不光有生存竞争,还互惠互助”,是吧?生点头。我说:这作者也真是的,简洁的话不说,前面还故弄玄虚地说“你知道吗?”这有什么……还没等我把话说完,这些小家伙们就迫不及待地举起手为老师“排忧解难”了。张欣艺说:“‘动物之间不光有生存竞争,还互惠互助’这样说,语气是平的,不能引人注意。而开头问一下‘你知道吗’一问,就让人不由竖起了耳朵,接着一句‘动物之间不光有生存竞争,还有互惠互助呢。’语气上扬,把人读书的兴趣也提了起来。而且这样上扬的语气我感觉很好听。”她还表现读了一回,感觉真好。
接着理解“生存竞争”。我问“生存竞争”在你的头脑中这是一幅怎样的情景?生描述什么“嘶咬”“角斗”“咆啸”“你死我活”……我说:是的,为了生存,有些动物是敌人。可有些动物,为了生存,却成了朋友。比如……生读书回答: “蜜獾和导蜜鸟是一对好伙伴”,“海葵虾和红海葵也合作得很好”,“鳄鱼和千鸟的互惠互利更为有趣”。我要求学生把这三句话画出。
指名读这三句话。我说,这三句话首先应该说是这三段的中心句,另外第二、第三句在结构上还起到了——生:过渡的作用。我说:所以在读后两句时有两个字眼一定要强调。生读,体会第二句中的“也”,第三句中的“更”。
一直到这里,我总感觉今天的教学太顺利了。太顺利一方面说明学生的聪慧,另一方面也说明还需在这平静的湖面投入石子,让思维起涟漪,让课堂生波澜。我的头脑在飞快转着。有了——
“这三句话其实都讲了一个意思”,我说,“第一句就是说蜜獾和导蜜鸟互惠互助”,第二句是说海葵虾和红海葵也互惠互助,第三句是说鳄鱼和千鸟的互惠互利更有趣”。我问学生:我这样理解没有错吧?生认可。我说:那就把课文的三句话改成我的三句话得了。于是我得意地读着我改的课文。第一句学生没反应,第二句时课堂里就有点骚动了,第三句时,学生是绝对不答应了:这样一改,意思是没变,但语句总是一样,这多单调乏味啊。课文中将“互惠互助”这个意思用三个不同的词来说,“伙伴”“合作”“互惠互利”,这样感觉才好。
我板书说:这是变化的美。我心里说:嘿嘿,孺子可教!
把前行的道路引向远处——完美的教学应当深刻
我引:动物之间的互惠互助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先让我们重点来读第二小节蜜獾和导蜜鸟的故事。
生轻读,生默思,生勾画,生交流。(这是自学的一般过程)
之后,笑对学生:想说什么?
生:它们确实互助了。导蜜鸟目光敏锐,寻找蜂巢,向蜜獾发出信号。这里导蜜鸟发挥了作用。
我自言自语:嗯,从中,我知道了“导蜜鸟”名称的由来。
生:发现目标是导蜜鸟的功劳,而攻击蜂巢就是蜜獾大显神威了。你看它“得到信号,便匆匆赶来,爬上树去,咬碎蜂巢,赶走野蜂,吃掉蜂蜜”。
我说:是大显神威,也大显吃威。(生笑倒一片)
我说:蜜獾大吃,导蜜鸟在一旁馋馋地看着。导蜜鸟通风报信,如此辛苦为哪般?
生:为了蜂蜡。(又有生笑,该生不满)笑什么?课文有个词儿“享用”,说明蜂蜡对于导蜜鸟来讲可是美味佳肴。它就是为了这美味佳肴而来回奔跑的。
我说:这就叫互惠!
安排学生完整地读这部分内容。我在想,这段文本对于学生而言还有没有可挖掘的教学价值呢?我盯住了“合作”这个词儿。
等学生课文读完,我问学生:这个蜜獾和导蜜鸟的故事生动地向我们揭示了“合作”的深刻内含。从中我们可以有许多的体会。比如“合”就深有讲究。——它们是怎么合到一起去的呢?
生:蜜獾爱吃蜂蜜,导蜜鸟爱吃蜂蜡,攻击蜂巢成了它们共同的需要。
我笑言: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它们走到一起来了。板书:共同的利益是合作的基础。
我又引:走了一起,各人该怎么做呢?
单纯:以己之长,补人之短(聪明的单纯啊,出口锦绣文章)。
夏安:发挥自己的强项,对伙伴有帮助。
我说:是的,你一无长处,一无用处,人家谁带你玩呀?(生笑)
我说:不是吗?就是下课跳皮筋,你总是跳不好,又不肯绷皮筋,谁带你玩?
陈红收:合作就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大家同心协力,相互配合去做一件事。
我问:合作的结果对大家意味着什么?
生答后我总结用红色粉笔在黑板上大大地写上了这样两个字: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