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的魅力
        ★★★★
【字体:
“★”的魅力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5
“★”的魅力 


——————开放性作文评价的尝试
    作者:徐吉华       电话:0519——2733320
    邮编:213232       地址:江苏省金坛市涑渎小学
   “作文”这个曾经令人头疼的词儿,今天听起来却格外亲切。回首昔日,我刚接该班时,绝大多数学生怕写作。作文课无人主动发言,气氛死气沉沉;学生习作内容千篇一律,情节平淡无奇,语言干瘪乏味,情感严重缺失。然而今天却迥然不同,学生写作热情高涨,课堂气氛热烈,许多学生把写作当作表达心声的途径,当作一种乐趣。还自发组建了晨露文学社,创办了《晨露》报。
学生习作态度的变化为何如此大?浓厚的兴趣是如何形成的?反思半年的教学行为,原来一切缘于“★”。是它唤起了学生的需要,培植了学生的创作动机,促使学生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内驱力。没想到,令人讨厌的写作竟然成了学生的嗜好! 
开放的教学观使我意识到,对学生评价应体现开放性,即不同层次的学生应用不同的标准去衡量。因此,我在批改学生的习作时,便渗透了此原理。只要是学生全力以赴,写出了自己水平的作文都打了优,以充分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然而,不同水平的“优”,又该如何区别呢?如何进一步调动优秀学生的积极性呢?经过反复思考,我决定用加“★”来比较, “★”越多,习作代表的水平就越高。于是我开始尝试在作文批改中加“★”,没想到无意之举竟然在学生的思想上激起了轩然大波。事隔不久,学生的习作面貌大为改观。每次习作刚交,就有一部分学生迫不及待地想看到自己的等级,想数出得到“★”数。我也总是竭力满足他们,放下其他事,先批作文。为了得到“★”,学生个个都认真作文。有的学生为了得到更多的“★”,竟会花几天时间去思考,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代表了学生的一次习作的水平,是激发学生兴趣的直接近景动机。为了得到它,学生宁愿付出更多的劳动。但是,个别学生仍会由于客观原因而产生反复。对此,我又寻求能维持学生兴趣的方法。经过筛选,决定在学期末开展作文能力等级评定。于是,我宣布:“学期末将对同学们的习作作总的评估,并有文学社、学校共同颁发精美的“★”级证书。具体办法如下:把本学期所有的习作的“★”加起来,减去因减的“★”,(一次良好减一颗,一次及格减两颗,一次不及格减四颗,)再除以习作总篇数,所得的结果就是你本学期的“★”级水平。希望同学们持之以恒地写好每次的作文,人人力争在期末获得“★”级证书。”在这个间接远景动机的触动下,每次习作,学生都全力以赴,有效地维持了学生的习作兴趣,促进了习作水平的持续发展。上学期,我班写作文、小作文、日记共76篇,通过计算,评选出10位“★”级学生。其中,董盼、狄翠两位同学排行榜首,为四“★”级。“★”促进了学生习作水平的渐渐提高。由于水平的提高,学生对习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形成了爱读书、乐表达的良好习惯。良好习惯又反过来促进了习作水平的提高,形成了良性循环。
 “★”是神秘宇宙中一颗闪烁的恒星,激励着学生不断地探索;“★”是浩瀚大海中一盏明亮的航灯,指引着学生努力的方向;“★”是慈祥老师的一颗炽热的爱心,呵护着学生健康成长。总之,是“★”开启了学生的创作心扉,激发了学生创作的乐趣,成为学生走进文学世界的摇篮。让我们都来为学生加“★”吧!
 
作者简介:徐吉华,男,28岁,任教语文。现任涑渎小学办公室主任,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常州市优秀教师,金坛市十佳师德标兵,金坛市作家协会会员。撰写论文多次在《小学语文教学》、《江苏教育研究》、《成才导报》等刊物发表。


(此文尚未发表,诚请各报刊杂志编辑前来指导、编稿。)
版权归徐吉华所有,谢绝引用、转载。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