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赏读——阅读教学新视界
        ★★★★
【字体:
赏读——阅读教学新视界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5
赏读——阅读教学新视界
——《语文“赏读”研究》课题实验中期研究报告

一、“赏读”的提出

回顾历史,阅读教学走过了由解放前的“背读”到建国后的“讲读”,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导读”这一发展历程。近来又有了“研读”的潮流。“背读”枯燥僵化,是对人性的漠视。“讲读”凸显了教师的精彩讲,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学。“导读”呢? 导在先,读在后,课堂上往往表现为学生不是按照自身的需求迫切地读,而是在教师的指令下读全文,读某段,读某句。老师让想便想一下,老师让质疑也便提问,老师让交流这才讨论,亦步亦趋,这哪是什么“导读”,分明是对学生阅读意志的扭曲。至于“研读”,学究气太重。如果按照一般意义上理解,“研”的目的是为了“求真”,答案是唯一的。而汉语言的意合性注定其语义是模糊的,是丰富的,怎么可以用一个“标签”来贴?
语文阅读不是科学研究,它更多是一种精神体验,一种审美欣赏。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的语文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们将阅读的这一过程命名为“赏读”。我们以为 “赏读”的提法更富于学科特色,更赋有人文关怀。

二、“赏读”的视界

1、让阅读成为一次发现的旅程。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时代的良心。翻开课本,不少选文不仅语言美,而且形象鲜活,情感丰富,常常包蕴动人心魄的艺术美。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这样的观念:语文阅读不是生活中随意的消遣性阅读,漫无目的;也是一般的了解性阅读,浅尝辄止;它应该是一种投入的欣赏性阅读,应当以一种积极的审美心态,集中全部的心智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中的人与事、景与物、情与理,不仅观其“言”,还要品其味,悟其神。如此,阅读过程便成为一次审美体验,一次发现美的旅程!

2、让学生的心灵在语言的天空里自由放飞。

阅读是很自我的。它不仅是一次信息的摄入过程,也是学生调动自己的情智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与作者情感的交流过程。现在,我们老师在课堂上也让学生读书,但问题是这种读主要是为了回答老师的问,配合老师的教。在一些所谓的公开课上,甚至是走马观花的读,装腔作势的读,作秀的表演读!心是浮的,气是燥的,何谈“神游其间”,何谈“浮想联翩”,何谈“悠然心会”。“赏读”突出学生的主体阅读地位,保证学生宽松、自由、开放的阅读时空,让学生有时间读,有心境读,追求一种读书的无扰与无我,一种从容与自在,读出感觉来,读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里,把一颗稚气、水一般澄明的心灵放飞于语言的天空里,从而产生或喜或悲,或敬或憎的情感体验,为人生的未来发展构筑起一座精神的家园。

3、让课堂因为学生的个性张扬而美丽。

赏读给学生以温暖的心理暗示:阅读就是对文本的欣赏,是有情趣的,可以带来美感与愉悦的。这让学生对阅读产生了一种渴望与期待。赏读强调把阅读的第一棒交给学生,“‘横看成岭侧成峰’,你怎么读,怎么想,这是你的权利。”学生的主体意志是在具有真正主体地位之后而渐渐形成的,有了主体意志,才有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也才有了自己的思想:“我以为……”“我能不能这样说……”“我推测……”“我补充……”“我不同意……”。只有了丰富多彩的“我”,课堂才是美丽的。

4、让研讨成为阅读之后学生的自然需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学生兴味盎然地赏读,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由于读得真切,心有所思,这时他们便会萌生倾吐、与人交流的冲动,他们渴望自己的感悟体验得到同伴的认可,他们也想听到别人的真知灼见。于是他们首先会自发地在临时组合的学习伙伴间展开沟通与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中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入景入境地朗读,他们入情入理地解说,他们学会了聆听,学会了表达,学会了接纳、赞赏、争辩、互助,他们不断地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通过这种合作与沟通,他们看到了文本的多侧面,思考的多途径,从而对知识与方法产生新的洞察与领悟。这种研讨不是老师强加的“为赋新词强说愁”,这是学生赏读之后的自然需求。交流中内化了语言,交流中让思想变得深刻,这是对文本感悟体验的释放,这也是反思中情感智慧的升华!

三、如何促进“赏读”

1、出其不意,用问题促发。

案例:
苏教版第八册《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文字虽简,但情味十足。“满眼风光”,他们能欣赏吗?
我出了这招:“同学们,读书要用心,读书还要用智慧。在读课文多遍之后,我注意到文章中有一句话特别有滋味,而且是越读越有味,你猜会是哪句话?”
学生投入课文读起来,如穿行于或朗或疏的林间道寻觅着别一样的花朵。读着,与同学轻声讨论着,十分钟后课堂上小手如林。
有的说:“‘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这句话有滋味。你看,那蔷薇花‘粉红粉红’的,多好看,而且‘芳香扑鼻’,我想这环境老师一定喜欢。”有的说:“‘突然雷声大作,先是飘下几滴雨点,接着大雨如注。’这句话中的词语‘雷声大作’‘飘’‘大雨如注’用得多好,而且把下雨的过程写出来了。”……学生说完,总是用期待的目光盯着我,我知道他们是想从我这儿得到肯定和夸奖。他们得到什么呢?是这样的揶揄:“花香是醉人,却不能醉倒我。”“词语好,老师就喜欢,你以为老师只欣赏词语,却不注重语言背后所包藏的情感?”……
如果你以为学生被我的揶揄所击夸,你就小瞧了他们。一次次的否定引起的是更多表现的激情:
“我猜是第七小节:‘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这句话把在大雨中特别需要人帮助的花儿写得很形象,特别是‘低垂着头’,读到这里,我甚至听到了花儿的呻吟:谁来救我?”
生鼓掌。
我笑:“你们以为就这句?”
生齐惊讶:“啊?”
我笑言:看来你们还不是我的好弟子,不能猜透老师的内心。不过不要紧,看着你们的思考劲儿,听着你们的独到见解,老师又还是自豪的,你们到底是我的弟子!现在我揭谜底。课文反复读后,让我感觉最有滋味的一句话是——(黑板上用力写下:森林里是那么美好。随手将“美好”后的句号用力改成感叹号——传递一种情感)
板书后我笑而面对大家,学生先是一愣,渐渐有学生举手,脸上有了会意的神情,越来越多同学举手,课堂上气氛热烈起来。
生:我知道,森林里景色很美好,头顶是参天大树,脚下绿草成茵,草丛中点缀着些各种颜色的野花儿。
生:还有那美好的野蔷薇!
生:他们只说了一半。森林里不仅景色美,人的心灵也美。雨中,爸爸把雨衣给妈妈,妈妈又把雨衣给了萨沙,传递雨衣,他们传递的是一份情啊。
生:萨沙将雨衣掀起一角来护住蔷薇花,并自豪地向着妈妈说:“现在我不是最弱小了的吧”,这情景更让我感觉美好——多可爱的小萨沙啊。
掌声响起来,我的夸奖终于姗姗而至:你们同样的可亲可爱!
反思:
阅读是发现的旅程。旅行中我们希望经险滩,历奇谷。阅读同样如此。“森林里是那么美好”本是句平常得可以忽略的话语,而我却用其大做文章。“同学们,读书要用心,读书还要用智慧。在读课文多遍之后,我注意到文章中有一句话特别有滋味,而且是越读越有味,你猜会是哪句话?”出其不意,学生的胃口张开了,可谓一石多鸟:“读书要用心,读书还要用智慧”这是赏读的要求;“在读课文多遍之后”暗示学生你也应当多读用心体会;“一句话特别有滋味,而且是越读越有味”把学生心里挠得痒痒的:这是什么样的好句子呢?我会欣赏这句话吗?“你猜会是哪句话”这对于学生而言就是战斗的号角!效果是明显的:学生找了那么多,说了那么多,不是答案,但每一句不就是我所渴望得到的赏读理解!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我写下了“森林里是那么美好”这几个字,出乎他们意外,但将他们思维激活了,经过一番思考他们眼亮了:森林里景美人更美,这确实是句不该忽略的话语。就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语在赏读中赋予了其丰富的内涵。可以感受赏读中师生智慧在流泻,情感在迸发。峰回路转,酣畅淋漓。

2、表率引领,以真情影响。

案例:
很喜欢苏教版第八册《特殊的葬礼》,教学准备于是也格外重视,查了不少的资料,还检索到了教学案例。
上课了,在学生读正确、读流利后,我们又听了一篇课文配乐朗读磁带。磁带的朗读效果很好,汹涌激荡的流水声、撕心裂肺的缠绵哀乐和着文本的情节把我们的心情一次次引向敞亮和哀伤。磁带听完了,教室里静寂一片,我知道,在学生的内心正有一股情感的力量在升扬。为什么不把我们的感受写下来?于是我调整教学思路,安排学生在书上圈画写体会。在学生动笔写的时候,我也动起笔来。十分钟后,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你曾经美丽,
美丽过多少人的眼睛;
你曾经歌唱,
唱出了多少人的好心情。
如今,
你奄奄一息,
只剩下几行清泪。
我的心啊,
也和你一同呜咽……
            ——《献给塞特凯达斯瀑布》
诗写在黑板上,学生不由自主动情地朗读起来。我说:这是老师的读书感受,你们理解吗?你们有这样的感受吗?学生一个个举起手来,只是这一次没有像过去那样雀跃般地争答。
生:和老师您的感受一样,读着课文我的心情十分沉重: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是那样的壮观、美丽,曾经那样的让人陶醉、流连,曾经那样的让巴西骄傲、让世界为之自豪。可是现在,它奄奄一息,怎不让人伤心呢?人类啊,醒醒吧!
生:“从天而降的巨大水帘”,曾经美丽过我们的眼睛;“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的流水声,曾经让我们心情舒畅。说着这个“曾经”,我十分揪心。因为这样的美丽不再有,这样的歌声不再有,这样的悲剧为什么会发生?
生:葬礼为塞特凯达斯瀑布举行,伴随埋葬的希望还有人们的愚蠢行为。
……
反思:
到现在也不知道课上何以能够那样很自然地以诗句写下了自己的读书感怀,也许这便是情动而辞发的体现,也许是这几天沉入文本,在课堂情境激发下的情感自然流泻。我能够知道:正是自己的表白感染了学生,学生才如此精彩地思考、表达。赏读于是充满了智慧,流淌着真情,彰显出生命的光彩!
行文至此,我该总结一下“赏读”的基本思想,那便是:赏人情,明事理,获取精神的滋养;赏语言,学表达,接受母语文化的浸润,生成语言能力。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