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姜堰市官庄中心小学 丁正后
阅读是富有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过程充满了创造。依据文本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化阅读理解能力是新课标的一个基本理念。开放性的理念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促进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文情文理的共鸣,使时下的阅读教学课堂呈现出气氛热闹活跃、对话多元深入、思维积极深刻的喜人场景。但是在课堂上“放”得多了,就势必存在一个“收”的问题,而这一点却恰恰被不少教师忽略了!面对热闹活跃的课堂,一些教师往往要么陶醉于学生回答的“精妙”上,要么中庸于学生解读的“创新”上,要么迷失于学生体验的“多元”上!致使学生思维停留在“粗放经营”甚至“违法经营”的层面,未曾达到开放性理念应有的效果。笔者结合具体的教例,谈几点个人的思考,求教于方家,为开放的课堂画龙点睛。
一、科学认识“活”与“效”的关系,由横向发散“收向”纵向发展
一堂课,学生学得怎么样,学生学到了什么,他们有没有进步或发展,这是课堂教学必须追求的惟一目标。课堂上的热闹与活跃只能为这一目标服务,即“效”是“活”的前提,切不可本末倒置。有一位教师教学生用“炒”组词,学生纷纷响应:“炒菜”、“炒白菜”、“炒土豆”、“炒黄瓜”。这样“炒”下去虽然课堂气氛活跃,但没有多大的意义,遗憾的是这位老师没有向别的方向进行引导。譬如,来一句提醒:“谁能把‘炒’字放在后面组词呢?”这样也许“小炒”、“爆炒”等词语会出现,假如再能出现“炒作”、“炒鱿鱼”等词语那就更好了。纵使学生说不出来,老师给予也未尝不可。这看似简单的提醒就是“收”,当学生思维停留在同一层面横向发展时,教师适时“收场”引导,可以拓展学生思路向多维度开启,从而多角度去思考问题。
面对开放性话题,学生受生理、心理、阅读视界等局限,很容易停留在横向思维的平台上,课堂上表现为活泼有余,实效不足。比如,面对时下课堂上流行的话题──“你读懂了(体验到)什么?”,学生的反应多半是积极而多元的。但他们的感悟大多又停留在初步感知的层次,只能抓住一些词句稍作思考,从中明白点滴。他们感悟的东西往往是分散的、零碎的,无法形成主旋律。显然,感悟不能只停留在读懂些什么、感受到什么这些浅尝辄止的层面上。此时就必须科学“收场”,把学生的思维由横向发散“收向”纵向发展。引导他们调用自身的知识能力、生活积累、情感体验等,对零碎的感受进行归纳整理,比较综合,真正内化文本价值,形成理性认识,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来欣赏一个科学“收场”的教学片断:
案例1:寓言《揠苗助长》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们,我就是拔苗人啊,你们说奇怪不奇怪,我花了这么大的力气,把苗往上拔,为什么禾苗都枯死了呢?你们能告诉我为什么吗?
[面向生活,引导学生从读者的角度去思考]
生1:老伯伯啊,怎么种田的人连这点知识都不知道呢?
生2:老伯伯,你错在不按庄稼生长的规律办事。
生3:老伯伯,庄稼生长 靠它自己,怎么能把它往高里拔呢?你一拔,它的根不是要断吗?
生4:老爷爷,帮助禾苗生长的想法是不错的,但你用的方法不对。你可以多施肥、勤除草!
师:小朋友们,我们变换一下,做做拔苗人吧。面对田里枯死的禾苗,听了人们的教育,你会怎么想?
[立足文本,引导学生从读者层面转向文本主人公(拔苗人)层面,发散思维]
生1:我真是太不应该了,怎么能不顾庄稼生长的规律乱干呢?花了时间,用了气力,还是吃力不讨好,我得接受教训啊!
生2:我真是太傻了,庄稼生长得慢慢来,我怎能焦急呢?结果花了力气,做了坏事,让人笑话。
生3:这样的傻事今后我再也不干了。
生4:看来,种地还要多学习学习,要按照规律办事。要不然,是会吃亏的。
师:不错,看到自己的错误。老伯伯啊,听了人们的劝说,知道了自己的错误,以后会怎么做呢?
[由表及里,从思想层面“收向”行动层面]
生1:我一定向老农学习。
生2:我会把地翻了,重种庄稼,然后加强管理,使庄稼获得好收成。
(其他学生发言略)
师:小朋友们,我们这里有这样的拔苗人吗?(生:没有)有没有类似的人呢?比如为了把事情快点办完,而用了一些傻办法呢?
[超越文本,从文本引向生活]
生1:有,我表哥平时不注意训练,体育达标验收那天早上,他很早就起床掷垒球,结果还是没有及格。
生2:我参加了学校美术兴趣小组,老师让我们从一些简单的图形画起,练好基本功,我就不耐烦,我心里想的不也是揠苗助长吗?
生3:我小姨吃减肥药,医生让她一天两片,可她一天四片,结果减出病来,进了医院。
(其他学生发言略)
师:学了这则寓言,你想告诉人们什么呢?
[回归文本,“收向”价值取向]
生1:不管做什么事,都要遵循规律,不能一时求快,好心办坏事。
生2:做什么事快一点是可以的,但要讲究方法。
(其他学生发言略)
面对学生热烈对话,教者头脑清醒,适时“收场”,巧用角色换位,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从一个思维层面进入另一个思维层面,推动学生在课堂中互动与对话,引导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与体验,同化知识,运用知识,驰骋想象,抒发创意、张扬个性。整个学习教程流转自如,如行云流水,课堂教学之“效”可想而知。
二、科学认识“新”与“真”的关系,由多元价值观“收向”主流价值观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课程标准》崭新的理念使语文课堂打开了学生体验的大门。“等待花开的声音,还孩子倾吐的时空”成为新课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然而,学生作为文本接受主体,生活经验有着很大的差别,将其带入阅读活动时,他们的心智活动也是各不相同的。由此生成的独特感受既无法预设也很难预知,全凭学生的悟性和自然生成。再加之他们的认知能力偏低,生活离不开社会大环境,因而,对文本作出的多元反应并不都是正确的、合理的,他们的体验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面对这样的多元体验,教师不能无原则地迁就,不能无标准地盲目称赞,也不能无主见地附和。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创新和求异的同时,切不可忘记,“求真”永远是“求新”的基础!应该适时地将学生的多元体验(价值观)“收向”主流价值观。来看一则案例:
案例2:寓言《南辕北辙》教学片断
师:你认为楚国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生1:我认为他是一个固执的人,因为他不听朋友的劝告。
生2:我觉得这个楚国人很有主见。因为他能坚持自己的想法。
生3:我认为他是一个愚蠢的人,因为他朝北走,是永远也到不了南边的楚国的。
生4:这个楚国人很了不起!他能一直朝自己的目标前进。因为地球是圆的,所以这个楚国人虽然朝北走,但是最后也能到达楚国。
面对针锋相对的观点,面对如此独特的体验,假如你是那位老师,你会怎么办?是满足于热闹的课堂、新奇的思维,表扬?还是依据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理性地批驳?
面对这样的场景“不收”肯定是不行的。多元解读,不等于多元价值观,也不等于多元的标准。文本总会表达一定的情感,总有我们教学的价值取向。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领悟文本,这将影响到学生阅读实践中汲取什么样的“精神食粮”,关系到学生成人的大问题。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并没有错,但不能由此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课堂调控职能而偏离教学目标,最终还是需要将学生的多元价值观纳入轨道,使他们领悟到文本要表达的情感,自觉地去调整认识,靠拢主流价值观。况且,尊重也不等于肯定、接受!这时的“收场”,既利于有目的引导学生多元解读,避免学生无所适从;又利于有针对性引导学生解读,避免学生放任自流。
上述案例,一位有经验的老师是这样“收场”的,他继续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研究、探讨;要求同学们对独特体验进行辩论,引导学生自我提高,达成共识:
生1:这个人表面上看起来非常有主见,实际上这个楚国人是愚蠢的,因为当时他并不知道地球是圆的。我觉得坚持正确的想法才叫有主见,不听别人正确的劝告就是固执。
生2:即使这个人最终走到了楚国也是不值得的,因为他走了许多弯路,耗费了许多人力和物力,还耽误了宝贵的时间。
……
三、科学认识“点”和“面”的关系,由“话语霸权”“收向”百花齐放
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励与唤醒。开放性的课堂就应该是对每个学生的激励与唤醒。然而,在开放性的课堂上闻“题”而动的往往是那些乐于表达的学生,有时只要教师一个手势,便有多名学生站起来抢着发言,他们热情高涨,争取每次发言的机会。他们是课堂热闹气氛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对于那些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一般的孩子来说,他们只能听听算了,根本没有机会参与“热闹”,即使他们有话想说。再遇上有时设计的话题难度稍大些,尽管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启发、表扬,可整个课堂仍然只能是少数人的舞台。这样的课堂很容易造成部分学生的话语霸权,滋生他们信口开河的习惯,这种热闹的课堂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激励和唤醒,至少是残缺的,肤浅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活跃学生生命的灵性,目光不能只在“点”(优等生)上徘徊,而应面向全体,求得“面”上的“百花齐放”!面对这样的热闹,教师也应主动出击,认清“点”和“面”的关系,由“话语霸权”“收向”百花齐放。来欣赏一位特级教师的“收场”:
案例3:《有这样一个小村庄》教学片断
师:这是河坡,上面的小房子,是什么样的房子呢?谁能把它画出来!
(许多学生举手,嘴里直嚷嚷“我来!我来!”)
师:(走到一个不举手的男孩跟前)你为什么不举手?
生:我不会画小房子。
师:就是你!我“逮住”一个不会画的!
师:还有谁真不敢画!不想画!(走到另一个怯生生,手举得很低的学生跟前)你为什么不敢画?
生:我怕画不好。
师:就是你!我又“逮住”了一个不敢画,不想画的!
(师生三人手拉手走到黑板前)
师:全班同学看着,你们羡慕吧!我们三人一起画!
(师教两名学生画房子,先写“人”字,再画两横,最后画三竖,还可以画上窗户、门等)
师:会画了吗?
生:会了!
师:好!一人画三个,开始!下面的同学自己画!
(板画的一名学生还画了小烟囱,冒出了轻烟)
师:瞧!还画了小烟囱,多好!
(生画完)
师:你们俩敢画吗?
生:敢画!
师:会画吗?
生:会画!
师:有信心画好吗?
生:有!
师:所有孩子都停笔,还不赶快送给他们掌声!
(生热烈鼓掌)
师:孩子们记住,我有信心,我能行!不怕做不好,就怕对自己没信心。
无疑这两个孩子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热闹的课堂上他们再也不会是看客,他们的潜能将会得到彰显,部分学生的“话语霸权”在这样的课堂上将会不复存在。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应该成为开放性课堂上教师的自觉追求。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与学的本质属性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辨证统一。课堂上的开放话题,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进行科学方法、健康情趣、积极向上人生观的渗透,有利于学生体验母语的优美和运用母语的实践。开放过后,智慧“收场”将会使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实现真正的统一,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让我们智慧地见“好”就“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