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高中语文教案 >> 高三语文 >> 资源正文
( 三年级上 ) 教案 九、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
【字体:
( 三年级上 ) 教案 九、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

高中语文教案(三年级上)教案 九、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课堂教学设计Ⅰ

 

一、教学目标

()了解《三国演义》概略,热爱民族文化遗产,提高文学修养。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学习人物性格个性化的写作方法:

1.在矛盾斗争中用人物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现出人物性格。

2.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3.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性格。

二、难点、重点分析

()课文为什么从周瑜毁书斩使、两军大战三江口选起?这与本文的中心有什么关系?

分析:课文的中心是周瑜巧设反间计,借曹操之手,杀曹营水军都督蔡瑁、张允。周瑜为什么要除蔡、张二将呢?这与蔡、张二将在曹营中的地位有关。由于周瑜毁书斩使,就引发了曹操与周瑜的三江口之战,由于曹军在三江口战败,就有蔡、张二人训练水军之举,又由于这二人整治水军得法,引得周瑜前来窥探,使周瑜产生要“除此二人”的想法。课文从周瑜毁书斩使写起,就是为了交待这些连环着的因果关系,使周瑜除蔡、张二人的决心的产生不显得突兀无凭。这也是小说情节处理的合理之处。

()蒋干自荐去说降周瑜,向曹操夸下海口,说“凭三寸不烂之舌”,“必要成功”。这些话与故事的情节发展有什么关系?

分析:蒋干盲目向曹操夸海口,到东吴却碰了壁。一见面就被周瑜封住了说降的口。大会群英,蒋干又为东吴英雄荟集、“兵精粮足”及周瑜忠于东吴的坚定心志所慑服。蒋干眼看无法完成说降周瑜的任务,心急如焚,与周瑜同榻共寝,可是“如何睡得着”。此时他发现一封蔡、张降吴的密信,真是绝处逢生,正好带回去交差邀功。由于这一心理因素,使蒋干分不清书信的真伪,极易受骗中计。因此,蒋干出发前的夸海口与到东吴后的窃书中计有着必然的演进规律。情节的发展顺理成章,合乎逻辑。

()一封假书信为什么能瞒过蒋干、曹操二人?

分析:蒋干除了由于受急于要捞点情报以便回去交差这一心理因素驱使而使他分不清真假以外,还因为周瑜特意安排了一些迷惑他的细节,被一步步引入圈套。一是周瑜故意合着假书信的内容说梦话,让蒋干相信降书属实;二是安排人在四更时来向周瑜报告“江北有人到此”,还在与周瑜密语时故意漏出一句“急切不得下手”的话,令蒋干对书信之事确信无疑。

再说曹操,三江口之战“东吴兵少,反为所败”,他在怪蔡、张二人“不用心”时,已对这两个荆州降将不放心。看到蒋干带回的降书中有“降曹”“迫于势耳”、“已赚北军困于寨中”之语,都与蔡、张的身份、练兵的做法相符,遂使曹操也受骗中计。所有这些情节都能前后照应,上下合榫,这是小说情节处理的高明之处。

()曹操斩杀蔡、张二将后,课文为什么还要选入“细作探知”一段?

分析:“细作探知”一节是这则故事的尾声,不仅为了交待周瑜反间计的成功,与开端相呼应,还体现了这一反间计对长篇小说后面的情节赤壁之战的战略意义。

()小说写周瑜有哪些主要情节?

分析:毁书斩使,挫败曹军,暗窥水寨,款待蒋干,施反间计,诱人中计等。

()这些情节表现了周瑜怎样的性格特点?

他既有决断大谋略的气魄(经过实地察看之后决定设计先除“深得水军之妙”的两个将领,以削弱曹操的水上战斗力,能抓住主要矛盾,迅速作出决断),又有捕捉小的战机的敏锐(一听说蒋干来访,立刻决定利用蒋干施行反间计)。反间计施行的计划又安排得非常缜密,引人入彀。足见周瑜是一位足智多谋的统帅。

()周瑜在接待蒋干时的六次“笑”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1)“闻干至,笑谓诸将曰:‘说客至矣。’”这个“笑”是为蒋干送上门来助施反间计而高兴,表现出他在与敌斗争中操着主动权,极为自信。

(2)“瑜笑曰:‘吾虽不及师旷之聪,闻弦歌而知雅意。’”这个“笑”是表示自己早已看透了蒋干的来意,嘲笑蒋干欲盖弥彰。

(3)“瑜笑而挽其臂曰:‘吾但恐兄为曹氏作说客耳。既无此心,何速去也?’”这个“笑”,是虚情假意地对蒋干表示亲切,稳住他,以便让他上钩。

(4)()“说罢,大笑畅饮。”这个“大笑”是让蒋干感到毫无戒心,以便麻痹蒋干。

(5)“瑜佯醉大笑曰:‘想周瑜与子翼同学业时,不曾望有今日!’”这个“大笑”表示为自己今日的成就地位而自豪,让蒋干认识到周抗曹之心不可动摇。

(6)()“言罢大笑。蒋干面如土色。”这个“大笑”进一步显示自己在东吴的地位,以绝蒋干劝降的念头。

从这几次“笑”中可以看出周瑜潇洒豪放的性格和胜券稳操的自信。

()关于蒋干:

在曹操、周瑜面前蒋干有哪些言辞、举止?这些言辞举止说明蒋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分析:蒋干在曹操面前夸海口,说“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周瑜前来归降,并保证“必要成功”。事实上他对周瑜并不了解,到东吴被周瑜封住说降的口后,又束手无策。可见蒋干是个盲目自信、志大才疏的“幕宾”(知识分子)

蒋干初到东吴时“昂然而来”,貌似高傲自信。被周瑜开门见山点破“为曹氏作说客耶”后却“愕然”视之,没有对策,立刻陷入被动。待到周瑜让太史慈监酒,宣布“如有提起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者,即斩之”,蒋干更为“惊愕”,“不敢多言”,说明他胸无城府,十分怯懦。最后,蒋干听了周瑜炫耀自己的实力、地位的一番言谈之后,顿时“面如土色”,哑口无言。说明他既无胆识,又无谋略。

蒋干窃得假书信后,“睡至五更”,“潜步出帐”,没有受到东吴军士的抗阻,顺利返回曹营。他只庆幸自己的成功,而不去想想自己为什么能那么顺利地带着“情报”脱身,明明是中计,却自以为得计。可见蒋干是一个没有头脑的蠢才。

()关于曹操:

曹操是个有谋略的政治家、军事家,为什么也会中周瑜的计呢?蒋、曹二人都中了计,这二人是否有不同之处?

分析:曹操扫平北方,挥戈南下,八十万雄师,直扑江南,不可一世。在胜利的形势下产生骄傲轻敌的思想。虽然收了蔡、张二将,但他生性多疑,刚愎自用,以至中计误杀两名水军都督。但曹操与蒋干不同,他毕竟老练,能马上省悟到:“吾中计矣!”事后却不肯当众认错,给蔡、张加上“怠慢军法”的罪名掩饰自己的过错。可见曹操是一个老奸巨滑的臣子。

三、教学过程设计

()介绍《三国演义》及课文故事的背景。

提问:

1.《三国演义》是一部什么著作?作者是谁?它与《三国志》有什么不同?

2.《三国演义》写的是什么年代的故事?你能说出故事中的一些主要人物吗?

教师归纳:

《群英会蒋干中计》选自章回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时的罗贯中。《三国志》则是陈寿编写的一部史书。罗贯中根据《三国志》的内容,吸收民间流传的故事、戏曲评话材料,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三国志通俗演义》,即《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取材于东汉末年及魏、蜀、吴三国的统治集团间种种复杂的矛盾斗争。小说记述的时间漫长,人物众多,事件复杂,头绪纷繁。《演义》通过惊心动魄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诸如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人物和他们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老幼皆知。《演义》实为一部艺术成就高、影响深远的历史小说。

提问:“群英会蒋干中计”是三国故事“赤壁之战”的前奏。你能说说赤壁之战前曹操和孙、刘双方的军事部署吗?

教师归纳:

“赤壁之战”处于攻势的一方是曹操。曹操在扫平北方的军事势力后,挥戈南下,打算消灭刘表、刘备、孙权,以便统一全国。这时正好刘表病死,他的小儿子刘琮向曹操投降。曹操便得了荆州,并任命降将蔡瑁、张允为水军都督,训练水师,准备顺江而下,扫平东吴。“赤壁之战”处于守势的一方是东吴。东吴的不少官员面对曹操的八十万大军无心应战,力主投降。出使到东吴的诸葛亮舌战群儒,驳倒了主降派,使孙权坚定了迎战的决心。孙权任命坚决拒曹的周瑜为都督,率兵抗曹。周瑜认为敌我双方的兵力虽然悬殊很大,但曹操渡江犯了兵家四忌,“北军不熟水战”是他致命的弱点。周瑜就用心研究如何抓住对方的弱点击败曹兵。正好这时周瑜幼年的同窗蒋干受曹操之命前来说降,周瑜来个将计就计,诱使蒋干带回一封假信,借曹操之手把曹操手下的水兵都督蔡瑁、张允杀死,使曹操失去了指挥水战的得力将领。这样就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阅读课文,解释词语,归纳段意。(课文由学生分段朗读或默读。课本已有注释的词语此教案从略。)

1段:

词语:

①“遣使送书至”中的“遣”,派遣;“书”,书信。

②“喝斩来使”中的“喝”,喝令,下令;“斩”,杀。

③“鸣鼓”,击鼓。击鼓是古代作战时的进军信号。

段意:周瑜毁书斩使。

2段:

词语:

①“应弦而倒”,意为被箭射中而倒下。“弦”,弓弦,这里代替箭。②“便宜从事”中的“便宜”,指方便,便利。

③“禀”,读b!ng,报告。

段意:周瑜初战告捷。

3段:

词语:

①“迤逦”,读y! l!,曲折连绵。这里形容船只在水中行进的样子。

②“窥”读ku9,从隐蔽处偷偷地看。

③“深得水军之妙”,很懂得(训练、指挥)水军的奥妙。

④“谙习”,熟悉,熟练。谙,读1n

段意:周瑜暗窥曹营水寨,决心设计先除蔡、张二人。

4段:

词语:

①“同窗”,同学。

②“说此人来降”中的“说”,读shu@,意为劝别人听自己的意见。③“相厚”,(交情)深厚。

④“将何物去”中的“将”,携带的意思。

⑤“径”,走近路。

段意:蒋干自荐,往江南说降周瑜。

5段:

词语:

①“昂然”,抬着头,一种自信和得意的样子。

②“无恙”,没有毛病。犹如现代“身体好吗”之类的问候语。

③“良苦”,很辛苦。“良”,很,甚至。

段意:周瑜先发制人,阻止蒋干说降。

6段:

词语:

①“偏裨”,偏将,裨将,古代的副职军官。稗,读p0

②“佯”,假装。

段意:群英大会,周瑜向蒋干显示地位、实力,使蒋干慑服。

7段:

词语:

①“同榻”,同床(而卧)。榻,床,读t4

②“抵足而眠”,同枕而睡的意思。抵足,足相碰。

③“狼籍”,亦写作“狼藉”,纵横散乱的样子。

④“麾下”,主帅的旌旗之下,是古时对将帅的尊称。麾,指挥军队的旗帜,读hu9。段意:周瑜佯醉,诱蒋干读假信,入圈套。

8段:

词语

①“忽觉之状”,忽然醒来的样子。

②“潜”,偷偷地。

段意:蒋干中计窃书。

9段:

词语:

①“乞退左右”,请求让身边的人退下,回避。

②“省悟”,觉悟到,省,读x!ng

段意:曹操中计,斩蔡瑁、张允二将。

10段:

段意:周瑜闻报大喜,反间计成功。

()概括情节内容。

课文所论述的故事有一个完整的情节。这个情节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组成。请同学划分段落,归纳段意,完成课本的“思考和练习”第一题,写出情节提纲。

学生完成作业后,进行交流讨论。教师作适当引导、归纳:

开端:(13)周瑜决定设计除掉蔡瑁、张允二人。

发展:(46)周瑜利用蒋干实施反间计,大会群英,制止蒋干说降。

高潮:(78)周瑜佯醉泄密,蒋干窃书中计。

结局:(9)曹操中计,杀蔡、张二将。

尾声:(10)周瑜闻报,为反间计成功而喜。

()研读课文。

1.讲读、讨论第一部分(13)

(1)能用几个字概括第1段内容吗?周瑜为什么要这样?

讨论。明确:毁书斩使。曹操来信,封面措辞带有对东吴轻蔑侮辱的感情色彩,周瑜十分恼火。①以此抗议示威;②表示自己决一死战的态度;③鼓舞士气。

(2)2段写什么?曹操为什么吃败仗?回去后怎么办?

讨论。明确:写曹操折兵和曹操练兵。曹操所以失败,一方面由于“青、徐之兵,不习水战”,另一方面突出周瑜善于调兵遣将。曹操回去后采纳蔡瑁、张允意见,让他们操习水军。

(3)周瑜得胜后做些什么?他通过探看曹军水寨发现什么?如何解决?

讨论。明确:得胜后犒军、报捷、“亲往探看曹军水寨”。看到曹军操练水军井井有条、声势浩大(结合书上具体描写),悟出要破曹军,先要除掉“深得水军之妙”的蔡、张。于是一条反间计就在心中酝酿了。

(4)课文为什么从周瑜毁书斩使,两军大战三江口选起?这与本文的中心有什么关系?

讨论。明确:这两个情节与本文中心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毁书斩使才有三江口之战;由于曹操三江口战败,才有蔡、张训练水军之举;由于这两人整治水军得法才引来周瑜的探寨并下定除此二人的决心。这一部分是周瑜设计的背景。

2.讨论课文第二部分(46)

(1)周瑜一见蒋干如何先声夺人?蒋干反应如何?

讨论。明确:一见面点出蒋干“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蒋干自以为必会成功,却被一眼洞察,惊愕得不知如何应付,只好心虚气短地说假话掩饰。

(2)群英会上,周瑜又如何制止蒋干游说?蒋干又如何反应?

讨论。明确:当众宣布“此吾同窗契友也……不是曹家说客”;令太史慈作监酒,“如有提起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者,即斩之”,以堵蒋干之嘴。蒋干“惊愕,不敢多言”。

(3)周瑜与蒋干一见面,即主动进攻,打下了蒋干的气焰,动摇了蒋干的自信心。又以什么暗示蒋干的劝降不可能成功?蒋干反应如何?

讨论。明确:①出迎时和大张筵席时,显示兵将实力。②筵席之后“引干到帐后”看“堆如山积”的粮草。使蒋干说出“兵精粮足,名不虚传!”③对蒋干的一席“言志”,表示自己对孙权的忠诚和东吴人心的团结。蒋干吓得“面如土色”,再也不敢提劝降之事了。

(4)周瑜除正面制止蒋干说降外,又怎样设置圈套,让蒋干一步步走近放着密信的桌子?

讨论。明确:①表面上亲热、拉近乎,“笑而挽其臂”、“今日见了故人”、“瑜携干手”、“瑜执干手”、“瑜复携干入帐”。使蒋干觉得周瑜还是没有忘记“同窗契友”,直至“抵足而眠”。②装醉。“大笑畅饮”、“佯醉大笑”、“佯作大醉之状……和衣卧倒,呕吐狼籍”、“鼻息如雷”。使蒋干盗信有隙可趁。

3.讨论第三部分(78)

教师:蒋干终于去看信了,要上钩了,这里是故事的高潮,因为周瑜用计的成功与否,就看蒋干盗不盗信,他盗了信,曹操才能看到。

(1)为什么蒋干对密信深信不疑,忙将它“暗藏于衣内”?后来又能使曹操一时信以为真?

讨论。明确:密信措辞设计周到备至,富有迷惑性。①“某等降曹,非图士禄,迫于势耳。”——蔡、张新降曹操,还未得到信任,容易使蒋、曹理解为投降非出真心。“已赚北军困于寨中”,、蔡、张训练水军的确是“青、徐军在中,荆州军在外”。②“但得其便,即将操贼之首,献于麾下”容易使对方激动。③“早晚人到,便有关报”为当晚假探子报讯伏笔。蒋干在曹操处夸下的海口“丞相放心,干到江左,必要成功”正无法实现时,看到密信认为天赐良机。

教师:周瑜的反间计,在78段包括三个组成部分:①密信,②梦话,③假密报。而密信是主要的,是基础,后两者使蒋干对密信深信不疑。

(2)周瑜是怎样以梦话、假密报进一步迷惑蒋干的?

讨论。明确:两次说梦话:“教你看操贼之首”,好像是酒醉失言,醒来假装不知床上睡的是谁。假托北方有人来报密:“张、蔡二都督道:‘急切不得下手。’”与密信内容相互印证。用计环环相扣、天衣无缝,使蒋干深信不疑。

4.讨论第四部分(9)

(1)9段讲了些什么内容?

讨论。明确:讲了周瑜用反间计的结果:①曹操中计,杀了蔡、张二人。②周瑜计成,保持了自己一方水上优势。

(2)曹操为什么会中计?为什么又马上省悟?为什么又知错不认错?

讨论。明确:曹操对降将蔡、张二人本来不大信任,三江口折兵,回去就怪他们“汝等不用心耳”,所以后来会一时相信密信内容。看到首级想到水军的重要,失去两将也就意味着失去水上优势。但他刚愎自用,主观自信,不肯承认错误反而找杀蔡、张两人的借口,说他们“怠慢军法”。

5.讨论第五部分(10)

提问:曹操杀蔡、张二人后,课文为什么还要选入“细作探知”一段作尾声?

讨论。明确:选这一段作尾声,情节才完整。周瑜的“吾所患者此二人耳,今既剿除。吾无忧矣!”①与第3段中“吾必设计先除此二人,然后可以破曹”呼应,说明计策的成功。②曹操失去能使水军由劣势转化为优势的将领,对于随后的赤壁大战曹败吴胜有很大关系。周瑜可以说除去了最主要的障碍,所以“大喜”。

6.分析人物形象。

(1)通过以上分析,你认为周瑜是怎样的一位军事家?

讨论。明确:他勇敢善战(三江口初捷的布置指挥),足智多谋,反间计是在他夜探曹营后定下的,实施过程步步紧逼,精密周到。他又是年轻潇洒,豪放自信(酒席上舞剑作歌,接待蒋干时的内紧外松,几次大笑)

(2)蒋干是曹操的蹩脚参谋,他的性格特征又是怎样呢?

讨论。明确:他愚蠢而又自作聪明。他自以为“周郎同窗交契”,能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降周瑜,并说了“必要成功”的大话。来江东时“昂然”之态说明他盲目的自信。在周瑜施计中根本无开口的余地,反而步步走进圈套,还自以为得计。

(3)作者用哪些手法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的?

讨论。明确:①在事件的叙述中作者用白描手法简略交待。②以人物自己言行神态表现。③细节描写(如周瑜佯醉呕吐;周瑜假喝“低声”,便唤“子翼”;蒋干窃听等)。④气氛烘托(如对曹军水陆军营的气氛描写,蒋干盗信时的紧张气氛设置等)。⑤用对比、映衬的手法使两人性格更鲜明。

(4)如何概括曹操的性格特征?

讨论。明确:他刚愎自用,骄傲轻敌,自恃“率兵百万”而不重视水战劣势。他天性多疑,对降将不信任、不重视,以致后来会一时上当。他急躁而奸诈,因急躁,会错用蒋干,因奸诈,知错不认错,还要寻找借口。(在当时也的确不能认错,随意错杀降将,会使荆襄降将不满而动摇军心。)

7.总结主题思想。提问:通过对周、蒋、曹这三个主要人物的分析,说说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讨论。明确:通过这个故事反映曹操与东吴间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赞美了周瑜卓越的军事才干。

()《三国演义》是用浅易的文言写的,人们说它“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课文中一些对话不同于现代汉语。请同学完成课本练习第四题,并补充若干语句进行练习。完成后在课堂上交流。教师评定、订正。

(1)吾当作何计破之?

——我该想一个什么计策打败他们呢?

(2)公瑾别来无恙?

——公瑾,分别以来你一向都好吗?

(3)吾之粮草,颇足备否?

——(你看)我们(东吴)的粮草是不是准备得很充足啊?

(4)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词所能动也。

——周瑜的心思高深莫测,不是几句话能把他劝降过来的。

下面是补充的练习,可以用口头作业的方式进行:

(1)东吴兵少,反为所败,是汝等不用心耳!

——东吴兵力少,(我们)反而被(他们)打败,这是你们作战不用心啊!

(2)汝既为水军都督,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我?

——你既然担任水军都督,可以怎么方便就怎么办,何必向我报告?

(3)此深得水军之妙也!

——这是很懂得(训练)水军的方法的啊!

(4)足下待故人如此,便请告退!

——您这样对待老朋友,那我就走吧!

(5)吾在此恐误都督事,权且告别。

——我在这里恐怕耽误都督的工作,暂且告别吧。

(6)子翼干事若何?

——子翼,(你的事)办得怎么样了?

()复述课文的故事梗概。

复述前,可以让学生略作准备。复述时要求组织进故事中关键性的词语。复述不超过三分钟(500)

下面是供参考用的故事梗概。加粗的是关键性词语,可预先告诉同学。

曹操率兵东指。东吴都督周瑜在接到曹操的挑战信后,即毁书斩使,以表白抵抗的决心。于是引发了曹操与东吴在三江口的一番交战。周瑜打了胜仗,但他仍能谨慎从事,进行调查研究,连夜暗窥曹营。周瑜发现曹操水军的指挥官是从刘表手下归降曹操的蔡瑁、张允,这两人“深得水军之妙”,是东吴破曹的主要障碍,周瑜就产生了“必设计先除此二人”的打算。曹操正在为破东吴无策发愁时,忽有曹营中的幕僚蒋干出来自荐,说愿意去东吴说服周瑜前来归降,而且表示保证能完成任务。周瑜听说老同学蒋干来访,就决定利用施行反间之计。周瑜先在大会群英的宴席上,定下了“但叙朋友交情”、不提“军旅之事”的规矩,封住蒋干的口。进而周瑜又向蒋干显示江东英杰云集、“兵精粮足”的实力,炫耀自己“遇知己之主”,受到信任重用的地位。断绝蒋干说降的念头。在夜间,周瑜与蒋干“抵足而眠”,佯装酒醉酣睡,诱使蒋干偷走一封伪造蔡瑁、张允投降东吴的书信,还安排了“江北有人到此”来暗联络的情节给蒋干看,让蒋干对书信确信无疑。蒋干原为没有完成说降周瑜的使命发愁,幸亏得了这份重要“情报”,就连夜溜回曹营去报功。曹操看了这封信大怒,喝令杀了蔡、张二将。周瑜的反间计终于获得成功。

 

课堂教学设计Ⅱ

 

一、教学目标

(同“教学过程设计Ⅰ”)

二、难点、重点解析

(同“教学过程设计Ⅰ”)

三、教学过程设计

()速读测试。

1.本文的作者____,名____,号____

2.本文选自____,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古典____长篇小说。

3.本文写了几个主要人物?他们的性格特点怎样?

4.周瑜首先要除掉的二个心腹之患是:____

5.课文从周瑜毁书斩使写起,曹操杀蔡、张二将后,为什么还要选入“细作探知”一段呢?

6.作者为了提示周瑜的性格特征,维妙维肖地写了他的____怒,____惊,____笑。

7.“首先”、“叙礼”、“行酒”、“关报”、“细作”、“契友”作何解释?

8.“赚”在本文的读音(    ),讲法____

9.给下列字注音:碇(    )、绽(    )、锭(    )

10.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

①二人久居江东

②吾久别足下

③要将何物去

④故人蒋干相访

⑤吾之军士,颇雄壮否

测试记录:

阅读速度:____字/分钟

理解率:____

阅读效率:____字/分钟

()激疑质疑。

1.本文的情节是怎样安排的?

2.周瑜采取哪些步骤使蒋干中计的?

3.蒋干为什么被周瑜牵着鼻子步步上当、节节受骗?

4.曹操为什么中了周瑜的反间计?

5.找出典型句子,同现代汉语比较;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精读导引。

1.阅读课文的开头部分,了解周瑜是怎样定计,要除掉蔡、张二人的,结尾又是怎样呼应的。

2.中间五段是全文重点,是写群英会蒋干中计的过程,要求搞好朗读,每人要会口述故事,领会周瑜是一位足智多媒、风流豪爽、富有英雄气概的青年统帅;蒋干是一个自命不凡、自作聪明、轻率无能、急于求功的颟顸的角色;曹操是一个轻狂主观、刚愎自用、奸诈多疑的“奸雄”。

()疑难讨论。

1.故事是根据情节发展的顺序来写的。作者采用了双管齐下的写法,事情紧密衔接,环环相扣。

①曹操投书劝降,周瑜怒斩来使为故事开端。

②周瑜大会群英,蒋干噤若寒蝉为故事的发展。

③周瑜巧设反间计,蒋干自作聪明为故事的高潮。

④蒋干窃书妄表功,曹操中计错杀将为故事的结局。

⑤细作探报患除、周瑜喜庆计成为故事的尾声。

2.周瑜为使蒋干上当,他先发制人,点破蒋干来意,后炫示东吴实力,其后“佯醉”最后“半夜梦话”。

周瑜巧施良计,步步引鱼上钩,使蒋干在不知不觉中上当受骗,充分表明他是一个足智多谋的将才。

3.蒋干之所以被周瑜牵着鼻子走,步步上当,节节受骗,一是他自命不凡、自作聪明;二是急于求功;三是迂腐无能。

4.曹操在夺得荆州后,更是踌躇满志,不可一世。但是胜利冲昏了头脑,再加上他的奸诈多疑,刚愎自用,轻狂主观,作者只寥寥几笔就画出了曹操中了“反间计”。

5.周瑜每次笑的原因?每次“笑”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原因

表现

一笑

为蒋干送上门来助施反间计而高兴

足智多谋,指挥若定

二笑

笑蒋干欲盖弥彰

胸有成竹,从容自信

三笑

表示亲切,引他上钩

机智灵活,应对自如

四笑

让蒋干感到周瑜对他毫无戒心

豪爽旷达

五笑

为自己今日的成就地位自豪,以阻止蒋干劝降

踌躇满志

六笑

进一步显示自己地位以绝蒋干劝降念头。

素有鸿志,坚贞笃诚

 

“速读测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罗贯中、本、湖海散人。(3)

2.三国演义、章回。(4)

3.周瑜:足智多谋、洒脱干练豪放自信。

蒋干:自命不凡、自作聪明、贪功、愚蠢无能。

曹操:狡诈多疑、轻狂、刚愎自用、虚荣,不肯认错。(18)

4.蔡瑁、张允(4)

5.首尾呼应,情节完整,周瑜的反间计成功。(5)

6.一、二、六。

①怒:表现了敢于藐视强敌。

②惊:表现了不骄不躁,谨慎周密,毫不轻敌。

③笑:表现了巧施反间计,胸有成竹,豪放自信的性格。(24)

7.人头、行礼,敬酒,报告,侦探,好朋友。(12)

8zu4n、诱骗。(4)

9d@ngzh4nd@ng(6)

10.二人在江东住久了

我与您分别很长时间了。

要带什么前往

老朋友蒋干来访您

我的兵士,是不是很雄壮呢?(20)

(郑美东  设计)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