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高中语文教案 >> 高二语文 >> 资源正文
5、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
【字体:
5、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研究探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

2、分析申明立场的措辞,学习文章的语言特点;

3、感悟、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

1、  深入领会课文内容;

2、体会刚柔相济的语言特点。

          

    自读指导

教学过程
一.简介课文涉及的部分背景知识;
    A
、割让史:

    1842
年:英国  第一次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永久割让香港岛

    1860
年:英法  第二次鸦片战争  《北京条约》  永久割让九龙半岛

    1898
年:英国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大片土地及附近

   
二百多个岛屿(新界),租期99年(1997630到期)

    B
、回归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是: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不承认帝国主义强加的三个不平等条约,主张在适当时机通过谈判解决这一问题,未解决前暂时维持现状。

    中英两国政府关于解决香港问题的谈判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82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至19836月,双方主要就原则和程序问题进行会谈。第二阶段从19837月至19849月,两国政府代表团就具体实质性问题进行了22轮谈判。19977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二.学生朗读课文。
三.学生边读边思考:

   
(一)切分层次,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板书设计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邓小平
总:基本立场        三个问题
       1
.主权问题    不平等条约有效论
分:   2.繁荣问题    英国管辖繁荣论        
       3
.波动问题    香港灾难论
总:中方建议       达成协议
    (二)根据文章内容思考:为什么把主权问题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去讲?
       
外交斗争最需要坚定的原则性与充分的灵活性相结合。

    (三)再读这篇文章,要求学生把表现坚定原则性的内容找出来,看看它们是怎样与充分的灵活性相结合的。
   
(四)试从语气、节奏、措辞、句式方面分析下列句子,看看各体现出了外交语言的哪些特点,并由此探讨其深刻含义。

1、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

2、如果中国在一九九七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八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3、现在,当然不是今天,但也不迟于一、二年的时间,中国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这个决策。

4、我们可以再等一、二年宣布,但肯定不能拖延更长的时间了。

5、中国宣布这个决策,从大的方面来讲,对英国也是有利的,因为这意味着届时英国将彻底地结束殖民统治时代,在世界公论面前会得到好评。

6、我们希望中英两国政府就此进行友好的磋商,我们将非常高兴地听取英国政府对我们提出的建议。这些都需要时间。为什么还要等一、二年才正式宣布收回香港呢?就是希望在这段时间里同各方面进行磋商。

7、中国政府在做出这个决策的时候,各种可能都估计到了。我们还考虑了我们不愿意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在十五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怎么办?那时,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如果说宣布要收回香港就会像夫人说的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那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做出决策。

8、希望从夫人这次访问开始,两国政府官员通过外交途径进行很好的磋商,讨论如何避免这种灾难。我相信我们会制定出收回香港后应该实行的、能为各方面所接受的政策。

9、我担心的是今后十五年过渡时期如何过渡好,担心在这个时期中会出现很大的混乱,而且这些混乱是人为的。这当中不光有外国人,也有中国人,而主要的是英国人。

    (五)本文语言特点简析:

A、补充修正,措辞严谨,表达明确,毫不含糊。

B、 对己,话从反面说;对人,话从正面说。

C、高瞻远瞩,目光敏锐,言辞轻松。

D、  立场坚定,语义明确,但措辞委婉。

四.学生朗读课文。

五、课堂小结

   本文在结构上运用了总—分—总的论述方式,条理清楚,脉络清晰,如行云流水,顺畅自然,显示出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上举重若轻、明白晓畅面而又刚柔相济,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有义正辞严的批驳,有循循善诱的开导;既言之有理,又动之以情;既坚持了坚定的原则性,又表现出充分的灵活性,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谈话技巧。

六、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深入领会课文,体会作者高屋建瓴的洞察力,赏析其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语言和势如破竹的论辩风格;2、利用自习时间完成其它与本课相关的习题;3、预习下一课:《为了忘却的记念》。 

  • 上一份资源:

  • 下一份资源: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