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花》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写的,是一篇阅读课文。文章用了朴实的语言,记叙了作者养花的经历和感受,夹叙夹议,感情真挚自然。
一上课,我就出示投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问学生:“你们读了这一节,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老师,您为什么要先讲最后一节?”“老师,老舍先生长了什么见识呢?”“有欢喜有笑可以说是乐趣,为什么说有忧有泪也是养花的乐趣呢?”……学生们提的问题,也正是我要解决的问题。
接着,我对全班同学说:“你们提的问题很好,我们先放在一边,先来举行朗读比赛。”一听说要举行朗读比赛,他们个个活跃起来了,眼里满是惊奇和欣喜。我宣布了比赛规则:“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先以四人小组进行比赛,选出优胜者在小组内比赛,最后每组选出一名最好的同学到全班参加决赛。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好,比赛现在开始。”教室里比赛在有序地进行着,我在各组巡视。
不一会,各组的参赛选手就选好了,同学们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我说:“不用急,为了确保你们组在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大家先自己把文章好好读一读,研究一下哪些地方该怎么读,一会给参赛选手辅导辅导。”他们的积极性更高了,自己“研究”完读法后,就你一言我一语给选手们辅导上了。
比赛开始了,五名参赛选手站在讲台上,教室就像个竞技场。我发表赛前讲话:“大家都是评委,要做到公正公平。你们还有什么话要对选手们说吗?”“刘学家同学,希望你发挥最好的水平!”“胡苇苇同学,希望你声音再大点!”“冯希同学,希望你不要紧张!”“……希望你不要太看重名次,重在参与……”……
在同学们的祝愿声中,比赛进行了。选手们发挥了自己的最好水平,“评委”们在认真地记录每一个选手的情况。等到评议的时候,那才叫我对他们刮目相看哩,不但什么地方丢字拉字,就连语气、语调、表情也要评议一番,做到了公正公平。
比赛结束后,我出示课前的一段话,“刚才,很多同学对这一段的内容提出了不少的问题,不知你解决了没有?”这下,课堂气氛空前高涨,所有的问题迎刃而解了。
下课后,同学们围着我,有的说:“老师,这样上课太有意思了,我也想参加比赛。”有的说:“今后还举行吗?”还有的说:“本来今天选上了我,但我把机会给了别人,今后还能给我这样的机会吗?”……
以上是我开展的一次“以读代讲”的尝试。事实证明,有一些浅显易懂的课文,用这种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朗读的兴趣。读书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不少同学在读书时丢字添字的现象严重,读得结结巴巴,更谈不上有感情了。而“书是读懂的”,课堂上没有了繁琐的文字分析,把时间给了学生,让学生初读体会读法是自悟的过程,辅导读是互相交流的过程,听别人读是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的读书能力得到了提高。我想:今后还可以开展同等水平的学生(如学困生和学困生之间)之间的比赛,还可以开展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比赛,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用课内带动课外,养成读书的习惯。当我们的学生课外都捧着书在读时,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成功了。
“教无定法”,在教学要求不断改革不断创新的今天,我们应该展示每一个教师不同的风格。如果大家都把课上成是一个模子里刻下来的,拘泥于一种形式,是否违背教学改革的初衷?教师是否会觉得是一种禁锢?我们的孩子每天听着一样模式的课,不知是否索然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