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导演——教师角色新体验
          ★★★
【字体:
导演——教师角色新体验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
                                 无锡市惠山小学     李  莉
    “好演员”曾是人们对优秀教师课堂上的期望,因为教师在“三尺讲台”上的精彩“表演”,会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从而教育学生。然而在课改推行的今天,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我认为教师更应该做一名“导演”,把演出的“舞台”让给学生,课堂上使学生不再是“旁观者”、“接收器”,而是教师指导下的积极主动的“体验者”、“发展者”。
    那么,教师应如何当好一名“导演”呢?
  一、更新观念是前提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课堂上,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是绝对的权威,是中心人物。学生作为接受者、服从者,没有也不敢有张扬的个性、创新的思维。课堂成了一潭死水,对孩子们毫无吸引力。怎样改变这种局面,建构具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呢?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首先应更新观念,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教师做“导演”正是以这一观念为指导,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角的思想,作为“导演”的教师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职责不在于“上台表演”,而在于指导“演员”们领悟“剧本”,鼓励他们大胆展现自己,在倾吐表达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发展自身潜能。
  二、设计角色是关键。
    教师作为“导演”,最关键的任务是根据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角色,吸引学生在投入地“演出”中体验情感,掌握知识,感悟语言。“导演”设计角色时要把握面向全体,因文而异、因人而异的原则。“角色”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扮演剧中人物
    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打开自己的思维,激活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并凭借这些“背景知识”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头脑中尽情描绘课文语言所描写的情景,再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把平面的语言变成立体的活生生的形象。运用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完成对课文的“再创造”。
    如阅读指导补充读物《想飞的乌龟》一课,我让学生分小组表演故事,要求组内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自由选择角色,分别扮演乌龟和两只天鹅,演示乌龟想飞的原因及飞行的过程,学生情绪高涨,教室的每一处都有“乌龟”和“天鹅”:有的将铅笔叼在嘴里当“道具”;有的扮演“乌龟”的还真的摔倒在地,做出痛苦的表情;有的帮助组内的小伙伴做天鹅飞翔的动作……孩子们脸上那飞扬的神采告诉我:他们不仅在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独特感悟,而且在学会合作,体验成功。
    (二)扮演小记者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让学生扮演小记者,就是要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培养他们质疑的能力。同时这种形式也能调动“被访者”的思维积极性,深化对课文内涵的理解。
    在表演《想飞的乌龟》一课时,我还让一些学生扮演小记者去采访乌龟和天鹅,有的小记者问“乌龟”:“你摔得疼吗?你为这次飞行后悔吗?你还想再飞吗?”有的小记者问“天鹅”:“如果乌龟还想飞,你能想出更好的办法吗?”小记者提的问题多好啊!孩子们兴趣盎然,争着谈自己的看法。谁说中国的孩子不会问问题?实践证明,只要教师给学生一个喜欢的角色平台,就能支起孩子质疑问难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
    (三)扮演参观者
    这种角色适合于安排在没有具体人物描写的写景类文章中。“导演”把画面推以学生面前,使他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参观者”的身份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学生感悟课文语言文字提供了帮助。
    如学习《月亮湾》一课,开始我便告诉学生“今天要去参观一个特别美丽的地方”,然后让他们坐上我开的“汽车”,随着一声喇叭声,学生进入角色,和我一同“驶进”了多媒体展现的美丽的山村画面。“参观者”们兴奋地描述着自己看到的景象,并不时谈着自己的感受。参观完毕,我告诉孩子们:“居住在月亮湾的一位小朋友听说我们要来,特意写了一篇文章来介绍自己的家乡,我们一起读读好吗?”这时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出来,读书就成了学生最喜欢的事。图文对照,学生的观察及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有效地提高。
    (四)扮演作家
    近年来,儿童文学似乎离孩子们越来越远,中、高年级学生的习作不会想象、创造,缺乏灵性。扮演作家,就是让孩子们以课文为依托尝试创编诗歌、童话等,培养孩子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满足他们想象的愿望、创造的愿望,为作文提供良好的动因和驱使力。
    如学习《乌鸦喝水》一课时,我在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喜爱的童话故事后,出示“乌鸦喝水”的连环画,让学生当一位童话作家,综合运用自己的观察、想象、表达能力来编故事。“一天,乌鸦小姐出来玩,迷了路……”“乌鸦小姐喝不到瓶里的水,急得团团转……”他们多么会想象啊!“小作家”们那一句句虽稚嫩但已有点模样的话语,让我相信文学的种子已在他们心田播撒,中年级的习作肯定不会让他们害怕。
    (五)、扮演参赛者
    现代人才的规格是既会竞争又会合作。让学生扮演参赛者,就是要激起学生参与竞争的热情,让孩子们在竞争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发展。
    在学习《请你不要告诉她》这首儿歌时,我设计了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教学思路。为了诱发孩子们读的兴趣,我请学生与老师赛读,为了比过老师,学生的积极性可高了,自己读,小组读,最后我又让几位后进生代表老师与学生优胜者比赛读。竞争给了孩子们动力,而教师的信任又给了后进生力量,每一个参赛者的朗读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此外,我还根据课文的内容,为学生设计过画家、诗人、评论家、旅行者等多种角色,每一种角色都让学生充满兴趣,投入地体验,快乐地学习着。
  三、积极导向是保证
    作为“导演”,对于“演员”的表现不能“冷眼旁观”,恰当地评价能更好地激发“演员”的潜能,起到积极导向的作用。对于孩子们的优秀表现,我除了给予赞许的目光、会心的微笑和表扬的话语外,我还特设了“优秀小记者”、“优秀演员”、“优胜者”、“小作家”等奖项,使更多的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和上进心。对于表演中出现的问题,我从不简单地加以否定,而是从“知识、能力、态度、情感、过程、方法”等多方面综合考虑,首先鼓励其积极的一面,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帮助学生完善。如学《小镇的早晨》一课时,我请学生当小画家到黑板上画第一自然段描述的情景,他用       作为小镇的一座小桥,在其他同学互相评价后,我指着他的画对大家说:“多聪明的小画家啊,他读懂了‘半月形桥洞’这些语言,画得很逼真,但如果能再注意到“高高的”一词,就能画得更美些,我相信他一定是最优秀的画家。”他听了,开心地笑了,课后,他又补画了一幅更美的小镇水乡图交给了我。
    赞可夫说:“所谓真正的教育,就是指不仅让儿童完成教师的要求,而且使他们的个性、他们的精神生活得到自然的成长。”教师做“导演”,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享受学习的乐趣,就是要引导学生走向教材,让学生有新的发展,进行新的开拓,在探究发现中达到一种新的境界,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