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市八都镇中心小学 钱金明
现代小学语文教学应多重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的“探究式学习”,为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基础,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切实加强潜心读书、独立思考的环节,要给每个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的时间,要注重课内向课外延伸,读书与生活的接轨。创设发现、探究的空间,需通过放手给学生自由时空,让学生自由思考行动,营造独到见地的创造性发现空间,它对于学生的终身的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这里作为我们教师需树立二个基本观念。
首先营造这样一个创造性发现空间其体现的是充满爱的创新教育。爱不仅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修养,而且是儿童身心发展,生命成长的原动力,是生命中一种创造性的整合力量。爱的教育强调养成,主张尊重儿童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要在教师精心编织的空间内使学生感到发现的快乐和学习的价值;要在爱的阳光下,消除一些困惑、胆怯、浮躁,引发出内心深处天真无邪的本性,从而诱发出创造的潜能。
其次营造这样一个创造性发现空间其体现的是一种“活”的教育。现在学校里的规矩很多,课堂上的规矩更多,导致学生众口一辞,作千篇一律,学生中“假”“空”现象充斥其间,让教育界有识之士深感忧虑。我们应提供“童言无忌”,提倡儿童“思维无禁区”,我们基于创造性,基于独到见地,都是让儿童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在这种空间中,任想象驰骋,任感情激荡,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语文教学的目的是着眼于人的包括语文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其中自我发现、自我感悟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营造独到见地的创造性空间呢?笔者认为有三条途径值得一试。
一、在感悟中发现。
小学语文课文中所选作家的艺术创作离不开美感的直觉思维,在他的思维世界里总有活生生的具体形象和生活画面伴随着。这就要求我们学生深入形象世界去真切体验和感受,“才能够一眼就分清虚假的灵感和真正的灵感,雕琢的堆砌和真实感情的流露,墨守成规的形式之作和充满美学生命的结实之作”(《别林斯基选集》第1卷,224页),当然小学生面对的教材都堪称“范文”,但不是没有失误和缺陷。例如我教《圆明园毁灭》一文,在课后质疑过程中有学生就认为教材没有点到毁灭后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较多的篇幅都在介绍以前圆明园的辉煌,认为应改动他,对于这样的质疑,我一方面要求他们给编教材的叔叔们写一封信,一方面根据插图,以《在圆明园遗址公园上》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以弥补教材的不足。这是一个营造富有创造力发现空间的例子。
二、在拓展中发现。
德国伟大诗人歌德在《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一文中写道:“关于莎士比亚,人们已经说了那么多的话,以致看来好像再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可是精神有一个特性,就是它永远对精神起着推动的作用,这一回我要从几个方面来观看莎士比亚......”(《外国文学评论选》上册第63页),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如果不想重复别人早已说过的话,那得另辟蹊径,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以拓展,从而有新的发现。落实在课堂教学中:(1) 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可以从不同思路、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寻求问题的答案或达成训练目标。典型的如作文中选择不同题材来表达同样的中心,可有效促使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2) 引导学生“一题多求”。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题多求”指教师引导学生从同一问题情境或目标背景出发,沿不同方向、去思考、探求,最终得出解决问题的不同办法。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认识和认识的不同水平。“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3) 引导学生“一题多述”。主要要求学生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述同一个思维内容,当然不同的语言形式是指表达时所用的词语、句子以及词句的组合方式等的不同。
三、在比较中发现。
当年世界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才能的两个显著特征:心灵的辩证法,道德感情的纯洁性,就是被车尔尼雪夫斯基通过其与普希金、屠格涅夫等人的比较后才创造性的发现的。在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如能提出必须比较的问题,让学生加以分析、研究,思考,往往可以获得新的发现,这不仅有利于锻炼他们思维的深刻性,而且也可以为某种创新提供契机,有了解明的比较,有了强烈的刺激作用,引起的探究的反射就越强烈,就会在大脑皮质的相应区域内引起优势兴奋中心,为一些创新思想产生提供了条件。如一位教师教《景阳冈》一课时,读到武松以“一闪”对付老虎“扑”、掀”、“剪”时提出为什么用“闪”而不用“躲”,在课堂讨论时,学生分别总结了“闪”的表现勇敢、轻巧,主动,具有智慧等优点,使学生智慧之花竞放,产生了许多新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