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9814 重庆市酉阳南龙小学 王贵斌
爱国主义是一种崇高的情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找到一种寓情的教育方式,以情达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在少先队工作中,初步探索出一种理和情、学和做、教和育相结合的路子,把传统美德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架设起一座由亲情、友情到祖国情的桥梁,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师生对话,由情入理,传播爱的情感。
师生对话是老师和学生在双方平等的情况下相互交换意见,彼此间都心平气和,学生无任何压抑感,不会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而处于消极的备战状态中。师生交换不受地点、时间和人数的限制,一般来说都是教师提出问题。当然问题都带有普遍性,而谈话过程,教师应注重自己的艺术性,通过具体的谈话内容,把教师对学生的希望、要求、意见、批评等寓情于双方的交谈中,让学生在说笑中不知不绝地接受教育。而学生自尊心、好胜心较强 ,一旦有不足处和失误或作错了的事情,总希望能得到别人的理解、信任和帮助。对话中,学生会感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改正错误的希望之火会再次燃起,乐于诚心诚意地反省自己的错误,接受教师的意见、要求,也愿意改正自己的错误,弥补自己的不足(当然在对话过程中对学生的错误应全盘托出,不能意味迁就)。我班有这样一个学生,他是独生子,家里人把他当成心肝宝贝,视如掌上明珠,从小就养成懒惰、自私、胆大、任性、蛮横的习气。因此,在家称霸,学校称王,渐渐地养成好吃懒做而偷扒 东西的坏毛病。有一次,他到学校小卖部偷东西,店主把他带到我这里。当时,我把店主劝住(店主准备打他)而叫他交给我处理,我赔了店主的钱。我找他交谈了几次,使他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的严重性,但我没有公开批评处理他。通过这件事情,使他深深的感动了,后来还成了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二、开讨论会,由学到做传播动的情感。
班有班规,校有校规。当然,这些规章制度不是用来压制学生的工具,而是让学生时时不忘 记住做一个小学生起码应遵守的纪律,这样,就可以从制度上教育培养学生。教师从小就应培养学生具有民主意识,让学生自己对某些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讨论。比如说:“两个同学打架”这个事例,就可以让全班同学进行讨论,使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讨论不知不觉地受到启发而接受教育。这次我乡发生一起特大爆炸事故,父母两人违法制造火炮而命归西天,这次爆炸事故造成13家村民生活出现了困难。事故发生后,我马上组织学生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为什么会发生这次爆炸事故?(2)我们通过这次事故得到什么教训?(3)对于生活困难的村民,我们应该怎样做?围绕这几个问题,同学们开展认真讨论,一致认识到:我们不能非法使用爆炸品,同时也对受害人表示同情。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帮助这些受灾难的村民,同学们纷纷捐出家长们给的零花钱,你五角,我一元,他两元,同时也发动全校师生捐款,这次共收到捐款1200多元,通过这件事例,同学们真正明白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一人有难,八方支援”的真正含义。
三、德育基地,由教到育,传播育人情感。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个性,他们都特别希望自己能找到具体的值得额自己尊敬的英雄模范人物去学习去模仿。因而,我利用学生这一特点,选用一些具体的先烈们的英雄事迹来教育他们。如每年4月5日清明节,带领同学们到重庆市青少年教育基地——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会师的地址,参观、缅怀革命先烈,凭吊这些革命历史遗迹,让学生明白:家乡哺育自己成长,家乡记录着自己童年乃至一生的经历,家乡的风情习俗融化于自己的生活中。循其思想脉络,借助《武陵古州——重庆酉阳》这本地方史书进行乡情教育。乡情正是爱国主义的基石,热爱家乡的情感进一步升华成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通过这个具体事例,同学们全面了解了酉阳,从而达到了从热爱家乡出发,去树立热爱祖国的崇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