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
江苏省江都市谢桥中心小学 宗阳春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不断变化,由被动地学习转向学生相互合作,相互探究的主动的学习。不少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多种学习方式,其中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是最为普遍的。这一学习形式无疑是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但好多教师在组织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不知道如何让这一教学形式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进行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将这一教学方式最好地为所教的内容服务,不少的是为了体现这一学习方式、体现新的思想而在运用。
在一次外出听课中,有一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小稻秧脱险记>>三至五自然段时,提出了这样三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1)当天上飘下一阵毛毛雨时,杂草有什么反应?(2)这毛毛雨是什么呢?从哪儿来的?(3)毛毛雨有什么作用呢?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就在文中,显而易见,只要学生把三至五自然段的内容读一下,就能轻而易举的找到,那学生有什么必要再分组讨论,并且在那次讨论中学生背对着教师上课,与教师之间的配合也不是很好的,虽然看上去讨论得比较激烈(简单的问题学生讨论肯定会热闹的),但是我想像这样的小组讨论面上也许做得好看,但其结果也不一定很有效的。
那在教学过程中究竟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好地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地学习精神,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的方面:
1、学生座位的考虑。外出听了不少的公开教学活动观摩课,好多老师课前都事前将学生按小组坐好,几个学生围坐在一起,有的人干脆背对着老师,这样上课时,这些背对着老师的学生在下面可能嫌扭动脖子太累,干脆也就不掉头了,就和其它学生进行非正式的“小组讨论会”;有时面对教师的学生情愿看同桌的面孔,相互诉说衷肠,也不愿去听老师的表白。这样的座位安排就失去了合作交流的真正含义,应该考虑学生的位置为所要学的内容考虑。学生围坐在一起无可厚非,只有面向教师坐,学生的讨论在老师的指导下才能真正的进行;其实,有的内容根本就不需要进行讨论,也就并不需要围坐一起,这样更有利于我们的教学,课堂上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目的。
2、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怎样才能发挥小组合作的最大优势?怎样让学生真正能参与到相互合作之中?这些都是令许多老师苦恼的事。笔者认为,首先,教师在组织学生活动的过程中应注意每一组学生的编排,教师应该承认学生能力强弱、个性的差异。这些不同类型的学生应该相互搭配,每一小组都要至少有一名各方面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讨论时的组长。在老师的带领下,由这一位学生进行组织,学生才能有序的讨论;其次,教师在班级中要对小组的合作交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讨论时应由组长进行组织,有同学发表意见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听,相互之间要对不同的意见展开讨论,发表不同的意见。要对不同的意见进行整合。只有这样就不会出现在同一讨论小组中有许多不同的答案,学生才能真正参与到小组合作交流中。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多地关注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时,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讨论之中,要关爱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地成长。教师要对成功的讨论小组进行表扬,以达到激励作用。要注意对讨论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给以必要的讨论指导。要让每一位学生全面的参与到学习讨论中,使小组合作交流达到使每一位学生得到锻炼,得到成长。
在组织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只要善于思考,让这一学习方式与所教内容融为一体,才能让每一位学生实现自己的价值,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情感得到交流,能力得到培养,并能学会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