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段语文期末考试改革的认识与实践
安溪实小 林毅斌 吕文莲
小学高段语文期末考试如何改革,一直是个热点问题,也是我们的课题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子课题。2000年以来,我们根据新大纲和新课标的精神,深入进行了探索,利用这个机会把我们的认识与实践向大会做个汇报。
一、问题与解决
(一)基础知识的考试要简而不略
这几年,在高段的语文期末考试中,基础知识的考试是最为混乱的,有的仍然是照搬八九十年代的考试题型与知识点,如,用“-----”画出带点字的正确读音;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查字典,按要求填表;选词填空;选择修辞手法填空;选字填空等等,这样的出题仍然是繁琐的练习的翻版。有的只考填空与默写,只考语言积累。一开始时,我们也是只考语言积累,如,按要求写词语,按课文内容填空、默写。经过实践,我们认识到,这两种形式都失之偏颇,前者过繁,后者过简。新课标指出,要“根据各学段目标达成的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期末考试基础知识部分的命题也应如此,要做到简而不略,所谓“简”,就是题型要简简单单,内容要突出重点,所谓“不略”,就是要简而有度,要抓住关键,重点不能遗漏。因此,我们认为,字词的掌握,用字典,语言材料的积累和适度理解,作文的修改这几项是重要的知识点,一定要考查,题型可以包括:看拼音写汉字或听写;选择合适的解释;把词语补充完整(或按要求写词语);按课文填空和默写;修改病句等。按课文填空和默写是考查语言积累,为了防止死记硬背,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在填空和默写之后,可以有一道有关理解的题目,如,①、按课文填空,“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_________。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在完成填空后,让学生理解这段话主要描写榕树的什么特点?②、默写《出塞》这首古诗后,再让学生按要求填空,写出两句描写边塞军旅生活的课外积累的诗句。
(二)口语交际能力的考试要在语言活动中进行
在各地的期末试卷中,常见口语交际的考题,如,①、先听老师讲一个小故事,然后把故事的内容写出来。②、家里只有一台电视机,可是晚上爸爸想看足球比赛,妈妈想看电视连续剧,女儿想看动画片。请你根据人物的身份和兴趣特点,设想一下他们会怎么说,把他们的对话描写出来。重点把与你年龄相仿的小可的话写清楚、写具体。一开始时,我们也是这样考的。经过实践,我们认识到用书面形式考查口语交际是不合适的,实质上是在考查书面表达能力,和作文的考查意图重复了。新课标指出:“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这说明不宜用书面形式考查口语交际能力。因此,我们对口语交际能力的考查采用了下面几种形式进行。
1、平时的观察。口语交际是一种双向,甚至是多向的言语活动,在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时可以在口语交际课中、阅读课中进行、作文评讲课中进行,也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是否通顺、流利,能否把一个问题说清楚。通过老师的观察,记录学生口语交际的方法,听、说、交流的能力。
2、参考学生的自评。我们每一周都利用周五的时间让学生按照学生调查问卷的内容进行自评,让学生了解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老师收集以后认真地进行记录统计,了解学生对自己口语交际能力的评价,同时及时地进行反馈。
3、同学与家长的评价。我们每一周都利用周五早会的时间让学生互相评价,每一个月都发一张家长调查问卷让学生带回去让家长根据孩子在家里的表现进行评价,老师收集以后也认真地进行记录统计,以便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成绩综合评定作很好的依据,更真实、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水平。
综合平时的观察和参考学生的自评,同学与家长的评价,用评语的形式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予以评价,评语要体现三个维度。如,①、你在口语交际中敢说会说,但在说的时候还应按序表达,以养成说话时的有条不紊、层次分明的好习惯。②、你真棒!能够听明白对方所讲的话,并通过自己的语言准确、大胆、有礼貌地与对方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能把对方的语言通过自己的综合判断,来调整控制自己的语言,达到了四星级水平。
(三)阅读能力的考查要体现整体把握与重点探究
1、关于整体把握。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整体把握就是考查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有浅层次的和深层次之分,浅层次的就是根据要求找出主要词语,深层次的就是概括主要内容和把握文章所表达的中心,包括对思想感情的领悟。如,可以这样命题:①、浅层次考查的命题:从短文中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按短文的内容填空等。②、深层次考查的命题: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从短文中,你领会到什么道理?在期末考试中,这两个层次都要考查,如在2003年春季第十册期末试卷的阅读题《追风筝的孩子》一文中,六道题中有三道题涉及整体把握的考查:①、“两个孩子”指的是谁?②、短文按________顺序写,先写________,接着写________,最后写________。 ③、读了这篇短文给你受到什么启发?
2、关于重点探究。新课标指出:“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因此,根据第三学段教学的目标,我们在命题上重视考查对重点词句段的探究能力。如,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写出带横线的句子含着的意思;读带横线的句子,自己提一个问题,自己回答问题。这样旨在考查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句子里含着的意思的能力。在2002年小学毕业考试的试卷中,让学生阅读《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这篇短文,关于重点探究我们是这样命题的:“我”撞坏了小红车,小红车的主人为什么反而打电话向“我”表示感谢?;读短文的最后一句话,自问自答,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
3、命题要在整体把握与重点探究的结合上下功夫。对阅读中要把整体把握思想内容和探究重点词句结合起来,防止对思想内容的浅识辄止,通过考试起到鲜明的导向作用。如在2003年小学毕业考试的试卷中,阅读题《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我们是这样命题的:①、短文按_________顺序写,先写_________,接着写_________,最后写_________ ②、“我”的车撞坏小红左侧反光镜有哪些原因?作者认为责任在谁? ③、“我环顾四周,不见一人,便在路灯下写了一张纸条,压在小红的雨刷下。纸条上,我写明自己的姓名、电话,希望车主与我联系。”文中的“我”当时会怎样想的?把你的想象写下来。④、“我”撞坏了小红车,小红车的主人为什么反而打电话向“我”表示感谢? ⑤、`假如小红车的主人是你,你会怎么做?为什么?这样的命题,既有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又有对重点词语的感悟,还有对学生想象能力的考查。所有这些,都是新大纲、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
(四)作文能力的考查要活而有度
新大纲和新课标都倡导自由表达。如,新大纲指出:习作指导要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自由表达。新课标也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在新课标背景下,考试的导向作用仍是明显的,考试和教学要一致起来。因此,作文命题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让学生有话可说,自由表达。如,我们有过这样的命题:一句话,会使人倍感温暖,也会使人伤透了心。你是否听倒过这样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中听到的?当时有什么感受?请自主选择材料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为了防止学生的套题,对作文要求要加以一定的限制,如,平时习作中的“不写,也可以写……。”这样的要求不在作文中出现。在2003年小学毕业考试中,我们是这样命题的:“每个人都会被表扬,也会被批评。被表扬和被批评的感受总是不一样,关键是要能正确对待。请你把自己经历过的印象最深刻的被表扬和被批评的事情写下来,要表达真情实感。题目自拟。”像这样的命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面对考题,会引起种种回忆和曾有过的感受,因而有话可谈。同时考题又有效防止学生套作。一个“和”字规定了既要写表扬的事,还要写批评的事。这就提示老师平时要实实在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语文实践活动的考查重在考查参与
语文实践活动怎么考查,新大纲未涉及,我们可以借鉴新课标的精神。新课标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我们认为不宜在期末用书面形式考查语文实践活动。经过实践:我们体会到,对语文实践活动的考查,应在平时的活动中观察,观察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精神,参与能力和合作精神。如十一册有两次综合实践活动,一次是“办小报,迎国庆”,另一次是“收集春联 , 书写春联”。我们就在指导活动的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参与热情、怎么去做等。此外,还要注意吸收学生对自己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的自评意见,同学的评价意见和家长的评价意见,然后用评语的形式给予评价。评价既要给予激励,又要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基础上客观地指出不足和努力的方向。如,①、你善于观察,注意积累资料,具有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在编小报的过程中,能根据小报内容给小报起个醒目的名字,有文化品位。但在设计版面是应有所侧重,栏目要明确,分类要恰当。相信你能发挥自己的长处,针对自己的短处加以训练,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②、你能通过看春节电视节目或读书搜集春联,挑选自己特别喜欢的,练习写春联,同时你还善于与别人交流。但要注意写春联的格式。这样的评价既能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又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真正落实语文实践活动。
(六)考试目标要体现三个维度的整合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命题时,要以工具性目标为明线,安排考试内容,以人文性目标为暗线,在考工具性目标的过程中同时尽可能考查人文性目标和过程性目标。
1、考试内容体现人文精神。在考试命题方面我们把握下面几个方面:①、命题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②所选内容应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要丰富多样,难度适宜,适合学生的水平。③、考试内容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④命题上要注意有开放性和弹性的题目,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如,写话的命题:给母亲或父亲写几句表示感恩和祝福的话;阅读的命题中的 “假如你是文中小红的主人,你会怎么做?为什么?”等。
2、考试形式要体现人文关怀。传统语文考试因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题型设计中比较客观、冷漠、显得呆板,没有花样,毫无情趣可言,学生在考试时难以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我们在命题时尽量做到:适当体现考试内容的选择性和对答题给予适当的提示,如,①、阅读题:阅读短文《最后的一课》考题:a、联系短文最后的一句话,文中的“杂草”指_________ “庄稼”指_________。b、文中的哲学家怎样教育学生做人?你的老师怎样教育你做人?试加以比较。②、习作题:题目:《我这个小孩》、《邻居家的小孩》选择一题写一篇作文,提示:这两个题目都是写_________,但前者是写_________,后者是写_________。
3、考试要求体现过程方法。考试的过程实际上是一次教与学反馈的过程,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一次改进和提高的契机。因此,在考试时应体现过程方法,即体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如,“读句子,提问题,回答问题。”这类的命题,从学生答题的过程中,就能看出学生的阅读过程与方法。一是考查问题范围的确定,在哪个范围内提问题;二是考查问题深度的把握;三是考查学生对解题方向的把握;四是考查学生思考问题的思维品质。如在一次考试中,阅读短文《每秒摆一下》有这么一道题,“读短文中带横线的句子,自问自答,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
二、几点体会
(一)考试目标的确定,现在的高段语文教学,使用的是大修订教材,大修订教材体现的是新大纲的精神。因此,在三维目标中,知识能力要依据新大纲,不要随意降低或超越新大纲的要求,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两个维度,要渗透课标精神。
(二)“用教材教”的理念和期末考试
用教材教和教教材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前者体现教育创新精神,倡导创造性使用教材,侧重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创新意识;后者拘泥于教材,在很大程度上会导向死记硬背。期末考试应明确导向到“用教材教”的理念上来,这就应该在考查学生的迁移能力上下功夫,而不是在死记硬背上下功夫。如阅读能力的考查,不考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句的解释,而是在阅读短文中考查;不考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和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死记硬背,而考学生对陌生短文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的感悟等;不考学生对课文表达方法的感悟,而考学生对陌生短文表达方法的体会等。习作能力的考查,不照搬教科书中的作文题,而是加以改造、整合,以考查学生真实的写作水平。如,作文考题《我的一次感动》,是整合十一册积累•运用六与积累•运用七的作文题命题的。既让学生有话可说,又规定学生作文中一定要表达自己的感受,有效防止了套作,把教师导向扎实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上来。这样的考试有助于把老师引导到“用教材”上来。
(三)要稳中求变,稳中求新
语文教学要在继承优秀教育传统的基础上改革创新,语文考试也应在吸收传统考试精华的基础上改革创新。如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是不能忽略,这类内容要稳,在此基础上力求创新,如考查学生的迁移能力,创新意识,从三个维度的整合上命题等。
这几年,我们在开放题的命题上作了较深入的探索,用开放题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开放题,既有在理解思想内容上的开放题,又有体会表达方法方面的开放题,还有考察想象能力的开放题。如,“找出文中的一个重点句,用自己提问题自己找答案的方法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又如,“你从短文中学到怎样的表达方法。”在一次期末考试时,我们是这样命题的:“请在□里用“√”号选择正确答案。短文的表达方法与下面哪篇课文的表达方法相似 □《灯光》 □《太阳》 □《月光曲》□《落花生》”;又如,“比较你的老师和文中的老师教育方法的相同或不同”。这些题目都是开放题,都可以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
总之,期末考试是评价的重要方式,新课程背景下的评价改革包括期末考试的改革。我们的期末考试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三维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的落实,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