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论文
整合优化 生成创造
——开发和利用校本资源的策略研究
广东省东莞市东城区花园小学 阮美好
“校本资源”指以校为本的资源,包括课内课外、学科内外、校园文化等适合并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的一切资源。 “整合”指综合、融合。遵照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科学规律,根据课程教学需要,从适用性、适度性、实践性、特色性等原则出发,创造性地整合优化校本资源,使其生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无限资源,从而加强语文课程和时代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在生活实践中获取信息,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一) 整合课本资源,变平面为立体,有限文本生成无限资源
巧妙整合利用语文课本资源,创造性教学,发挥巨大育人能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1、联系比较——合理地整合利用教材。
沟通课与课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阅读感悟能力和变通性创新思维品质。横向比较,如学习老舍先生《林海》,可以联系《我们家的猫》《养花》感悟其语言的魅力以及文本内容蕴藏的自然美和生活美;抓住写法一致的特点,联系比较学习略读课《索溪峪的“野”》与精读课《桂林山水》,《匆匆》与《和时间赛跑》等。内容近似的课文,可以进行纵向合并,同时教学。
2、感悟拓展——创造性地活用教材。
活用教材的方法很多。巧用课题,作为感受课文的切入点,如《爬天都峰》;作为体验阅读的突破点,如《放弃射门》;作为反思火花的触发点,如《特殊的葬礼》。又如高年级的古诗教学,巧用插图、注释能使学生的探究立体化,使学生的人格特性和个性思维获得生长的广阔空间。此外,挖掘文本中的创新增长点引导学生改编或续写故事,编写隐藏情节,给文中人物写信,编写广告词等,在拓展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整合学科资源,变封闭为开放,孤立学科生成互动资源网
利用科际资源,将不同学科整合在语文课中,构成互动资源网。运用唱、演、画、编等方式,不拘一格地展开教学,就能让学生在充满个性的学习过程中活学、乐学,培养综合能力和应变能力。如教学《长征》,在高唱《长征》歌曲中感悟红军的豪情壮志。《草船借箭》第二自然段合作创作潜台词进行表演,体会周瑜的笑里藏刀和诸葛亮的大智若愚,身临其境地感受斗智场面。学习《海底世界》《海滨小城》《观潮》等课文,让学生自由选择片段画一画,从形状的描绘、色彩的运用等方面领略事物的美。教学《圆明园的毁灭》,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作用,引导学生查找资料库,在页面上编写提纲,形成学习的资料链接网。还可借助校园网媒体,创设了“学生展翅天地”专栏,有计划地进行电脑小报制作、网络作文竞赛等活动,创造性拓展学生语文学习和体验的空间。
(三)整合校园文化资源,变小课堂为大课堂,静态文本生成动态资源
校园浸透着育人的文化底蕴,能使人感受到文化光挥和智慧火花。把语文学科的学习与校园丰富的资源有机地整合起来,推进课程实施,促进学生协调发展。
①利用学校的绿化资源。我校绿色资源丰富,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充满生命力的动态资源库,学生在这个大课堂里寻找四季脚步,寻找习作灵感,共同设计美丽校园。
②开发校园广播站资源。改革广播站原有操作模式和栏目。结合学校的“家乡文化长廊”,开辟“家乡风俗汇萃”、“家乡旧貌换新颜”等节目,唤起学生体验和关注家乡发展的热情。优秀广播稿件结集出版或向国、省、市有关报刊推荐。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浓了,能说会写。何颖琦同学在今年六月参加市首届“世纪学堂杯”少儿主持人大赛获“十佳主持人”称号。学生作文获奖率达93%。
在充满生命灵动、人文精神、创造潜能的校园里学习,学生的知识和人文素养不断提升,创造力在这里飞扬。
(四)整合生本资源,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促进可持续发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学生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和学习的内在积极性,是教学活动的动力之源、能量之库,学生的能力只有在自身资源得到合理开发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提高。找准切入点,创设开放性学境,依托学生资源进行教学,效果显著。如注重学生学习积累的开掘。如教学《放弃射门》,利用学生的疑问——“福勒放弃射门是偶然性的举动吗?”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让学生品尝了自主探究的乐趣。着眼于把学生的个性差异整合开发。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智能因素选择学习方法,设定探究方式。如教学《放弃射门》等课文,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方式自主探究,进行个性化体验性阅读,为学生发展多元智能创造条件。
乌克兰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我认为有一项十分重要的教育任务,这就是不断地扶植和巩固学生想成为发现者的愿望。”④实践证明,研究策略是成功的,切实推进了语文新课程实施。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资源整合的创新性学习平台中不断探究实践,形成相应能力,为自身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注释:
① [乌]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3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