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德于教 以德助教
张开佳
党的十五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跨世纪的发展作出了全面的战略部署,并对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江泽民总书记重申了“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不仅是我们党对教育寄予厚望,而且也是对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担负着科学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双重任务。现在和今后若干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本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他们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和身体心理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国的发展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为此,学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把思想道德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为国家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的质量。
德育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贵,教书固然重要,但育人更为重要。作为教师应该育人于课堂之中。物理德育即物理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它是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借助教材中的思想品德形象有意识地对学生施加影响,促进他们思想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及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的教育活动。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物理即万物之道理。物理学是—门自然科学,学科自始至终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在讲授知识时,抓住时机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内容。使学生加深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例如:讲电场、磁场时要和学生强调世界的物质性,同时讲明“存在即被感知’”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机械运动和分子运动说明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而言的、是有条件的。静摩擦向滑动摩擦转变、全反射、干涉、衍射等蕴含了量变会引起质变的道理,电流的形成条件说明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通过这些知识的渗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正确的认识世界,认知身边的事物。
二、爱国主义教育
当前的德育内容应该以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为核心。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抵制崇洋媚外思想的有力武器,是与社会主义教育想统一的,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比较深远。物理学是—门与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学科,教材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在物理教学中,可结合教材有关章节介绍我们的祖先对科学技术的卓越贡献、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如在讲到磁场、磁针问题时可介绍我们的祖先在十一世纪末已发明并使用了指南针,而外国关于指南针的记载最早是在十二世末,比我国整整晚了—个世纪。
通过介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祖国科学技术成就和发展远景,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为将来更好地参加祖国建设而努力学习。比如在讲授力学并涉及到航天知识的时候,可多介绍一下我国发射人造地球卫方面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情况。从70年发射第—颗卫星,到84年发射同步通信卫星,以及后来发射出去又能准确地进行地面回收,再到最近我国的神州5号载人飞船成功上天等等。在介绍光的三原色原理时,可谈谈蒋筑英在改革彩色复原技术难关时的忘我精神。在有关原子核的教学中,可介绍钱三强夫妇在核反应研究中,关于铀核三分裂变和四分裂变的发观,受到世界重视。他们还拒绝了外国的高薪聘请,毅然回国,为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这些事迹都能深深打动学生的心。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传授知识,因而用于进行爱国主教育的内容和时间都很有限,如何把有关的内容恰当地溶进教学之中,这是个很值得讨论的问题。笔者认为应点到为止,不要拔高分析,更不要不管内容如何,都牵强附会地往上联系,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不能总把“爱国”两个字挂在嘴边上,要就事论事,让学生从具体的事实中认识到祖国的伟大,认识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
三、科学的态度和良好的品德教育
科学的态度和良好的品德教育对培养一个人很重要。物理教学中的科学的态度和良好的品德教育要具有渗透性,不能游离于物理教学之外,也就是说, 要把这种教育寓于一节课的每—部分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例如:在力学部分的—系列分组实验中,要适时的对学生教育,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爱护仪器到爱护公物的良好品德。在自由落体、牛顿定律、奥斯特实验、安培分子电流假说:、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课的教学中,讲述科学家的故事,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进取、锲而不舍、刻苦学习、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在万有引力定律—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揭示过程及其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相信科学、热爱科学,为认识自然、发现自然而献身的精神。
总之,物理教育与德育要始终联系在一起,“授业”和“传道”不能脱离。物理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 正确认识德育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发挥其特点,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很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