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美术论文 >> 资源正文
美从学生的身边“画”起——试谈如何从学生的身边实施美育,提高审美情趣
        ★★★
【字体:
美从学生的身边“画”起——试谈如何从学生的身边实施美育,提高审美情趣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8
    美育就是向学生进行科学的、健康的审美教育,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高尚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加强美育的实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在教学中,我通过以下方法,较成功得开展了审美教学。
    一、美在眼前——通过自然熏陶,激发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小学生对自然界充满着好奇,他们对自然界里每一种事物都很敏感。但让他们描述试画时,就显得结结巴巴、束手无策。这些都是由于学生缺少观察、组织引起的。针对这一心理,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用观察的角度去观察大自然,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帮助他们会对描绘对象进行观察分析和理解,激发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我校座落于依山傍水、风景怡人的太湖一隅,利用这一有利的自然条件,我常组织学生去领略大自然的美景,引导他们去观察事物,让他们懂得存在于大自然中的审美对象所构成的线条美、空间感和生机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活跃他们的想象和思维。通过感受大自然绚丽的色彩,奇特的造型,蓬勃的生机,学生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素材,提高了审美能力,锻炼和发展了形象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
    二、美在身边——利用生活感染,提高审美情趣,塑造美的心灵。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美是道德的纯洁、精神丰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美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教给儿童从周围世界的美里,看出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挚,从而在自己身上确立这些美的品质。”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度过,校园里的一切人(尤其是教师的言行)和事物就格外使学生注意。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美的品质,首先教师自己应做好模范作用,因为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同时,要爱护学生,对学生热情关怀及耐心教育,使学生学会克服困难,纠正各种错误的思想和言行,指导并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觉悟。我们还可以组织一些有益的教育活动,如聆听、学习一些英雄人物的事迹,开展助人为乐的好人好事,用美的形象和行为去感染学生,教会他们在周围的世界里去寻找和发现美,让他们从自己的感受,思考中领悟到美,塑造美的心灵。
    三、美在手中——展开丰富想象,升华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创造美。
学生通过在大自然里的陶冶和生活中的体验、感受,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情趣,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此时,教育者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以绘画、泥塑、编织等形式展现出来,发展想象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诱发学生创造美。
    如我在教《鸟和家禽》一课时,课前先让学生去了解、观察各种鸟和家禽的形状特征,课上出示一些标本,通过学生回忆、比较,掌握鸟和家禽的特征和区别后,再让他们发挥想象进行描绘。有的帮小鸡穿上了救身衣,有的画了三只脚的小鸭,有的在小鸟头上画了个头盔……当我问及为何这样画时,学生“一本正经”地回答:“小鸡如果穿上了救身衣,就不怕会淹死了。” “小鸭长了三只脚后,走路就不会摇摇摆摆了。” “有一次,我乘爸爸的摩托车时没戴头盔,我的头被风吹得又冷又痛。我想,小鸟在天空中飞,没戴头盔,肯定也会头痛的,所以我帮小鸟画了一个头盔。”多么有爱心的小朋友啊,虽然画得不符合实际,但他们都将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想象毫无保留地画出来了。学生既学懂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想象能力,提高了绘画水平,激发了创作热情。对于教师来说,不应该强调、注重学生的作品是否符合客观现实而去马上予以否定、纠正或批评,导致扼杀学生的想象、创新意识和创作热情。而应忽略内容上的好坏,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自由地创作,用心中的美去改造和创造世界。
    根据学生身边的实际,利用各种方法大力实施美育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使学生学会如何去创造美。只要我们不懈地努力,不断地探索创新,时刻改进教学方法,学校的美育工作一定会开展得更好。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