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广泛应用的今天,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多媒体教学已是必不可少的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丰富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增加了信息传递的方式、方法,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果和效率,也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当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丰富的教学材料,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进行思维,变有意注意,为无意注意,使学生在轻松的、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一、 运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活动更加有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本身的内部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常常有些老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在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在台下显得好无兴趣,甚至自己做别的事。运用电教手段,可以通过色、 形、声、光,将数学的教授过程直观地、形象地、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例如第六册第一单元应用题例5“相遇应用题”的教学,通常在教学中都是采用画线段示意图和教具演示的方法,由于感知程度低,不少学生被动学习,机械地接受知识,教学效果不太理想。我们改用动画演示,先分别出示甲、乙两列火车,再闪烁相遇点,让学生弄清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声响提示后两列火车分别从两站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5小时在相遇点相遇再次声音提示。甲火车行的路用蓝色表示,乙火车行的路用红色表示,屏幕底色是浅黄色,色彩清晰明丽。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感到新鲜,注意力高度集中,课堂气氛活跃,发言热烈。
二、 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质量。
课堂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如果只通过简单、枯燥的讲述,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轻易地掌握。采用教学媒体,经过精心设计与制作,可以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信息量,并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传递教学信息,使学习者能学得更快,学得更好。如:小学数学第五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掌握“(长+宽)×2”的算法。 由于三年级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差。我们通过演示并伴着音响提示,首先闪烁出现“长”三次,再闪烁“宽”三次,使学生清楚地看到长方形有两个宽和两个长,再通过移动其中的一条“长”,旋转两条“宽”,组合成一条与长方形周长等长的线段,对每次移动结果均闪烁变色以引起学生注意。这样学生就很容易从演示过程中理解长方形的周长包含着2个“长+宽”的和,概括出“长×2+宽×2”或“(长+宽)×2”的计算方法,以达到解决重点,内化知识的目的。
三、 运用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的“发现”和“探询”学习活动。
利用教学媒体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媒体同时也是一种“认知工具”,学生可以利用它进行“发现”和“探询”的学习活动,针对问题去寻找资源,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造能力。运用电脑模拟演示,不仅能够启发、诱导学生进行判断、推理、抽象、概括、比较、辨析等,而且有助于开拓思路,起到发展思维的作用。在教学“边长与角的大小无关”这一部分内容时,我们首先出示一个角,接着从中移出两个相等的角分别放在原图左右两边,将左右两边角的边作缩短和延长操作,最后在把左右两边的角水平移回到中间的角上,从而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的结论。
有这样一道思考题:“一座大桥长2400米,一列火车通过大桥时每分行900米,从车头开上桥到车尾离开桥共需要3分, 这列火车长多少米?”学生解答时有困难,我们用微机作模拟实验,在声响提示下火车开始移动,并以车头为准在所行路程上改变色彩,当车尾离开桥面时,再次声响提示,火车停止,学生从动画演示中,不难看出火车所行的路程就是桥长和火车长的总和,从而列出求“火车长多少米”的算式:900×3-2400=300(米)从而列出求“火车长多少米”的算式:900×3-2400=300(米)。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手段使用得当,教学媒体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程度,促进学生的认知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优化数学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