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数学论文 >> 资源正文
不要给学生的思维戴上“紧箍咒”
        ★★★
【字体:
不要给学生的思维戴上“紧箍咒”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8
    观音菩萨为了引导孙悟空得道成仙,给他戴上了紧箍咒。确实,有了“紧箍咒”以后,孙悟空也没有那么桀骜不驯了,对唐僧也顺从多了。然而,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学生能学好知识,他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给学生的思维戴上了无形的“紧箍咒”,把学生想象的空间画了一道看不见的圈。这样,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阻碍了他们创新能力的发挥,这对孩子的将来有很大的害处。这些孩子长大后,说话做事都畏畏缩缩,不敢大胆去干、去想。这样,甚至会影响整个社会。那时,我们这个民族将是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
    有的教师在上课时,总是希望学生按照自己想的去想,去说,于是不断提醒,不断暗示。结果学生却迟迟没有说出教师想要的答案,而教师却抱怨自己倒霉,教的学生个个笨。学生没能回答上问题,也会很自卑,进而影响到他对学习的兴趣。长此以往,学生学得很累,教师也教得很累。
    应该说,回答一个问题或解答一道题,它的结果是否正确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从中学到了什么方法,悟出了什么道理,他们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探索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教师是一个个体,而全体学生是一个群体。教师的思维不能替代学生的思维,个别学生的思维可能超越教师,出现新颖而奇特的想法。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倡导“思维无禁区”。教师只有留给学生较大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思维才能发展起来。学生说的时候,即使没有说对,他这种大胆参与的精神也是值得鼓励的。如果因为学生没有回答好问题,而完全否定他,那样会伤害学生的学习情感,使他们失去自信心。
    现在,我讲述一下我曾经上的一堂课。学完了长度单位,我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测量从家到学校的路程。我班学生都是农村孩子,回家路上根本没有路标,所以只有想其它办法。经过几分钟的讨论,学生纷纷举手了。大致情况如下:
    生1:老师,我想用卷尺可以量出学校到家的路程。
    教师:同学们,你们觉得生1的方法如何?
    生2:老师,我觉得他的方法不好,根本没有几百米长的卷尺,这种方法行不通。
    生3:老师,我想用时间计算。先测量我一分钟走多远,我每天从家到学校走15分钟,就可以算出家到学校的路程。
    生4:生3的方法有问题。如果他在路上玩的话,15分钟就不准确了。
    生3反驳道:我每天上学都没有在路上玩。
    生5:生3在走路时,有时快,有时慢呢?
    生3:我走路时速度一直都是差不多的。
    教师:我们怎样做到生3的测量结果尽量准确呢?
    生6:他走路的速度和测量时的速度必须一样,并且不在路上玩,这样算出来才比较准确。
    由于受生3的启发,有两个小组提出了类似的方法:(1)跑一分钟,测一下多远,然后再从家跑到学校;(2)骑自行车一分钟,测一下多远,再测一下家到学校所用时间。这两种方法一说出来,学生就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不安全,有的说跑步、骑车的速度可能会有快有慢。他们的方法被其他学生否定了。但是他们积极探索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接下来,还有一个学生提出他两步走一米,数一数从家里到学校走多少步,就可以算出家到学校距离。这个学生当场走了一下,果然走两步基本上是一米。
    这节课,绝大部分学生都参与了讨论,思维非常活跃,思考问题还考虑到安全问题和现实问题。整个过程的各种方法和评价都是学生自行探究的,而我只是个参与学生探究活动的信息联络员。我感到学生具有丰富的潜在资源和优势。学生的想法和我的想法虽然不一样,但我仍然非常感动,不光因为他们的方法非常好,还因为他们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他们有自己的主见,他们正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问题。他们的创新思维正在不断发展。试想,如果教师当初暗示学生该怎样想,怎样说,学生还会想出更好的方法吗?还会有学生去评价别人的方法吗?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因为你的善意而给学生的思维戴上“紧箍咒”。我们应该创设适当的情景,然后“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谈。”(陶行知语)学生的头脑中才会闪出智慧的火花,创新思维才能有阳光、空气、水份,它才能生长,教育才能呈现出美好的前景。
  • 上一份资源:

  • 下一份资源: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