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英语论文 >> 资源正文
插嘴——创新思维的火花
        ★★★
【字体:
插嘴——创新思维的火花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8

学校中,低、高年级的学生界限分明:一、二年级的学生,无论课堂内外,总是那么生气勃勃、活泼可爱。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表现越来越趋于统一化:站得如松,坐得如钟,保持安静,举手答题……这样的学生会被称为“好学生”,殊不知儿童的天性正逐渐被扼制,而变得少年老成。而这正是班级制教学的弊端,师道尊严、课堂秩序、统一要求等传统观念仍制约着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制约着学生自由与开放式的追问风气,难怪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教务长米凯莱·马林科维奇博士认为亚洲的大学恐怕仍需花上2 0 年的时间,才能跃上世界学府的地位。

可喜的是,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这种格局已经被打破,学生越来越多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师教生、生教生,甚至生教师的活动越来越多,原先被视为“绝对禁止”的插话现象也越来越多。

插嘴,是学生内心欲望的外在表现,是灵感的突然迸发,是智慧火花的一现,从而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学生插嘴的内容,确有部分是无关主题,牛头不对马嘴或异想天开的,然而大部分还是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不难想象,一个墨守成规或人云亦云的人是很少去插嘴的。爱插嘴的学生,往往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和求知欲望强烈,插嘴的内容往往体现了学生独特的思维过程,同中求异、力求创新。爱插嘴的班级,课堂气氛轻松和谐,学生畅所欲言,学得轻松愉快。因为插嘴的学生,必然注意力集中,精神亢奋;而其余学生,必然要透彻理解别人的意思,再进行辨析,从而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中,我们“要解放儿童的脑子,使之能思;要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之能说。”那么,我们应怎样去对待插嘴,充分发挥插嘴的教学价值呢?

一、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这里先引用一个故事:一个母亲带孩子去商店买玩具,在玩具架前母亲一连问了孩子几种玩具要不要,孩子却总是摇头,母亲觉得奇怪,这几种玩具可都是他喜欢的呀!忽然母亲觉得发现了什么,于是蹲下来,与孩子处于几乎同等的高度,再顺着孩子的视线望去,终于发现了问题的所在。原来从孩子的角度根本就看不到母亲先前看中的几种玩具,母亲看到的是玩具架上层的玩具,而孩子能看到的只是下层的玩具。这个故事提醒我们,教师不能只凭自己的观念去要求学生,而应时常“蹲”下来,从学生的生理、认知、情感等角度去看一看自己对学生的要求是否合理。要知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我们不能以同一标准去衡量全班学生,相信学生拥有的潜能,给学生真正的民主权,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是他们合作的伙伴。

值得提出的是,对于优等生的插嘴,老师往往是抱着欣赏的态度,而差生可就没这么幸运了,往往被贬为“多嘴”、“取闹”等。要知道,差生本就少有展示的机会,而自尊心又强,这么一来反而会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因此,我提倡偏爱差生,决不能因他们问题的幼稚无理而取笑他们。对于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应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关注,要让每一位学生敢说而无后顾之忧。

二、创设情境,鼓励插嘴。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应创设情境,多提倡和鼓励,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多想、多说、多问。我们应放远目光,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出发,鼓励学生向书本、向教师、向权威挑战,促进学生独立思维,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这就需要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才能使学生轻松愉快、自觉主动地参与思维、理解等一系列智力活动,激发学习  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大胆发言。当然,由于学生受经验和阅历的限制,有些想法可能偏颇,有的表达可能欠妥或不全面,只要没有大错,应该尊重学生的看法,不能因为这些看法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而一概否定。学习《詹天佑》一文,当齐读“许多到中国来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后,一平时较调皮的学生加了一句:“H o w  n i c e !”引起大家哄堂大笑,以为他又要挨“训”了。我说: “是啊,看到这样的工程,外宾们当然会说:' H o w   n i c e !' 他们会怎么说?又为什么这么说呢?”一番肯定使刚才那位学生陷入沉思,一会儿他举起了手:“当时外有帝国主义的干扰和欺压,内有地势的险要,而詹天佑凭着自己爱国的精神和杰出的才干克服了重重困难,詹天佑真行!中国人真行!”我带头鼓起了掌,全班学生也报以热烈的掌声,一处教学难点在这种平等氛围中轻松解决了。

二、  正确引导,提高插嘴质量。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新事物、新观点也不断涌现,孰是孰非,孰优孰劣,需要我们的正确引导。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善想、善说、善问,但不能操之过急,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对插话进行妥善处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才会乐于与老师交往,逐步打开话匣子,从而在老师的影响下乐于求知,积极探索。教学《将相和》时,学到十一自然段:“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 请您为赵王击缶。' ”我提问怎么读,学生回答:“该用生气的语气读,因为秦王逼赵王鼓瑟并记录下来,是对赵国和赵王的极大侮辱!”于是,学生斩钉截铁地齐读:”请您为赵王击缶。”慷慨激昂,声势浩大。刚读完,忽听见一声“送命喽!”大家愕然,原来是我班的“智多星”刁孝力。大家对他侧目而视,我也有些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说。刁孝力站起来,不慌不忙地说:“我认为不该用如此气愤的语气读。秦王组织' 渑池之会' 的目的就是找借口扣下赵王,带兵攻打赵国,如果蔺相如用这样的语气说话,正好为秦王提供了把柄。再说蔺相如的话中有一个' 请' 字,可见他说话很有分寸。因此,蔺相如虽然气愤到了极点,但表面上,他的有礼貌的邀请中含有不可抗拒的威严。”接着,他用不卑不亢的语气重读了这句话。在此基础上,我又发动学生对其余的几处人物语言进行了讨论领悟,从而更深地认识了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有胆有识、外柔内刚的特点。

三、激发兴趣,适当调控。

我们要尽量避免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插话,也就是善于寻找学生注意力分散或迁移的原因,依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有效的方法来调整和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教学中可插入与教学相关的轶闻、游戏等激发兴趣,可适时设疑,设置悬念,也可通过多种媒体的转换吸引注意力。从确保课堂教学中师生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和谐统一。

另一方面,我们还应增强学生以理服人的意识,注意事实和根据,不强词夺理、偷换概念、随意杜撰、人身攻击等,既敢于坚持真理,又勇于改正错误,对不同意见,应能耐心倾听,虚心接受正确部分。另外,应注意自身形象,注意风度举止,使用文明语言。

应该说明的是,学生插嘴质量的培养,绝不是立竿见影的。然而,只要我们时时处处做个有心人,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并坚持不懈地培养下去,那么,埋在学生们心底的智慧和创新之种,就一定能生根、发芽、开花,并结出丰硕的果实。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