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品悟鉴赏 提高语文素养——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古诗教学建议 |
朱玉峰
六年制第八册四首古诗的教学,应充分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品悟鉴赏,首先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师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讲诗意的教学模式,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自学、逢读、自悟,还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发挥想像的空间。其次抓住重点诗句反复品读玩味,引导学生感悟。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评论,表达自己的感悟。让学生采用读、说、写、画、演等多种形式把自己感悟到的意境再现出来,锻炼学生综合品悟鉴赏的能力。第三,要注意课内外结合,让学生借助课外书或工具书广泛涉猎有关作者。作品的资料,丰富感悟鉴赏的材料,提高鉴赏的水平。
《咏柳》和《宿新市徐公店》都是七言绝句,赞美了生机勃勃的春天。在具体的表现手法上,两首诗又略有不同,《咏柳》以描写单纯的一个事物一初春柳树的形象,赞美了春天。《宿新市徐公店》把景物和人物有机融合静动画面相映衬,赞美了春天,又富有生活作趣。
教学《咏柳》一诗时,可先从图入手,引导学生先观看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谈一下自己对柳树形象的感受。然后,教师在《春江花月夜》古筝曲中进行范读全诗。之后,要求学生沉浸在美妙的古筝曲中,一边读,一边展开想像,让学生体会一下通过读,借助诗中语言文字表象的联想,脑海中又产生了一幅什么样的柳树形象。通过前后两个不同画面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借助“碧玉”“绿丝绦”“细叶”“春风”等词语表象联想所产生的柳树形象是灵动的、充满生机活力的。自然引起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悟鉴赏的兴趣。这时教师因势利导,设计这样的问题:再读古诗,看作者都描写了柳树的哪些方面?都是用什么来作比的?通过细读学生很容易找出作者写了“柳树的枝叶”把它比作了“碧玉”,写了“柳树的枝条”,把它比作了“丝绦”。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在“枝叶”与“碧玉”、“柳条”与“丝带”的比对中,品悟到作者对柳树的深深喜爱和赞美之情。最后两句诗的教学,仍然从“二月春风”与“剪刀”的比对中展开,使学生把柳树美好的形象与春天联系起来,品悟出作者写柳树实则是赞美春天的感情。最后,在《春江花月夜》的古筝曲中,让学生采用他最喜爱的方式,或自由朗读,或自行涂画,将所感受到的意境表现出来,引导创新。
教学《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学生自由研读诗句之后,教师可借助一些有效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去感悟诗的意境。1.通过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先让学生弄清这首诗写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到的暮春景色,并让学生在插图中指出判断所依据的景物。2.研读诗文,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作者描写的是“暮春”的景色。3.引导深入理解,品悟语言魅力。首先借助插图领会“篱落疏疏”和“一径深”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从篱笆故有的作用来品悟诗中这“篱落疏疏”的作用。使学生品悟出这沿着小路稀疏而列的篱笆墙,实际上是可有可无的,从而透过作者的笔墨领悟到农家那闲适愉悦的田园生活。这种“树头花落未成阴”的暮春景色,观后给人以恬淡、愉悦的心情。这样引导使学生很容易把握住诗中所蕴含的情绪,然后带着积极的情感状态去加深对诗的品悟和理解。后两句诗写了在这种美好的景致中人物的活动。教学后两句诗时,要充分让学生进行画面联想,使学生在脑海里呈现出儿童捕捉蝴蝶的场景图,想像出儿童动作、神态等,以此来品悟“飞入菜花无处寻”所表现的儿童生活情趣。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语意通俗浅显,但语言简练、自然质朴。教学这首诗时:1.要注意课内外结合。由于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就发生在他身上,课前要让学生查阅有关这方面的资料,以便加深学生对这首诗语言特点的感性认识。2.要注意从图入手,引导学生观看插图,体会《寻隐者不遇》描画了一幅怎样的图景。3.要引导学生根据诗的上下文的内容进行补白,注意发挥补自的作用,从中品悟贾岛这首诗语言简炼的特点。教学时引导学生补自,教师可这样提问:寻访者在松下问童子什么?应怎么说?学生根据下文“言师采药去”很容易知道寻访者要问童子“师往何处去”。接下来教师再问:寻访者此时又会问什么?让学生根据“只在此山中”来补充第二个问句“采药在何处”。这样经过引导学生补白,学生在加深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品悟出诗句中暗含的诗句和隐藏的寻访人。并且学生能真正懂得至少六句话才能表述清楚的意思,诗人只用了四句话二十个字就表达了。这首诗语言凝炼简洁的特点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4.演练与朗读相结合,通过角色定位,把握诗歌内在的情感。当学生进行补白,弄清诗的主要意恩之后,教师还应让学生二人一组演一演,一人扮演童子,一人扮演寻访者。学生在实际的表演过程中,根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揣摩朗读与问答的语气,把寻访者内心由满怀希望到失望再到惘然若失的情感状态演绎出来。
《题西林壁》这首诗,在优美的意境创设和浓郁的抒情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美一对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调查分析,就容易主观地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这个事物。教《题西林壁》这首诗时,我们千万不能给学生讲哲学讲义,也不能让学生机械死背这个哲理。而应充分借助观看庐山影像资料和朗读的作用,引导学生在朗读与观看庐山影像资料中展开想像,入情入境地感悟。教学这首诗大体分六步:第一,学生自读自学诗文,初步想像景象。第二,教师范读,感知庐山的俊美。第三,学生边朗读边想像,依据诗句在头脑中形成庐山的画面。第四,欣赏有关庐山风景影像资料,诗画结合,引导学生融入意境。第五,品悟“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缘由,揭示诗歌所蕴含的哲理。第六,注意联系生活,加深对诗中所蕴含哲理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