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主动发现 促进全面发展——五年制第三册“思考·练习”教学建议 |
刘漫凝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的精神,2001年秋季使用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全部进行了修订。五年制第三册教材,既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删、补,更对课后练习做了大幅度的修改,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因此,认真研究课后练习的变化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措施,落实新大纲的精神,是非常必要的。
五年制第三册教材的课后练习,是本次修订的重点,与原教材相比改动较大,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大量删减了课后思考题
原教材几乎每课都有理解课文内容的题目,本次修订进行了大量的删除,改变了形式,编排了颇具思考价值的练习题。例如:《我要的是葫芦》一课,原思考题有三问:(1)葫芦开始长得怎样?后来有什么变化?(2)种葫芦的人看到叶子上生了蚜虫是怎样想的?邻居让他治虫,他是怎么说的?(3)那个人种的葫芦结果怎样?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大部分是课文内容的机械复述,通过朗读学生即可明白。本次修订,改为:“看图读课文,说说可爱的小葫芦后来为什么都落了。”这样的题目更有思考价值,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阅读能力。
二、丰富了练习形式,增加了趣味性
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配合课文内容,教材设计了连一连、画一画、找一找、演一演的题目,形式多样,生动有趣。例如《狐狸和乌鸦》《骆驼和羊》等课后思考题设计为“把课文内容演一演”;学习《梅花》一课,则让学生“画一枝梅花,涂上颜色,看谁画得好”;《四季的脚步》“把自己喜欢的季节通过画画告诉大家”;《识字学词学句(二)》的第4课,则让学生“给画涂色,再看拼音写词语”。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学习,既加深了对事物的认识,培养了爱美的情趣,又培养了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重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修订大纲突出强调了“丰富语言的积累”,这既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也是提高读写能力的有效手段。本册大部分课后练习都编有“读句子”或“读句子、抄句子”,“读句子、说句子”一类的题目。这项练习便于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编写形式大致分五类:
(1)读句子,学习规范语言。例如《看浪花》课后第4题的句子:“三个孩子坐在海滩上看浪花。”“我站在河边看老爷爷钓鱼。”“爸爸蹲在地里拔杂草。”三个句子把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表达得清楚明白,目的是让学生学习规范的语言,准确地运用词语。
(2)读句子、说句子,学习运用语言。例如《坐井观天》一课的课后练习4,第一句话“我一抬头就看见天”是课文的原句;第二句“爸爸一起床就去跑步”是编者编的;第三句“________就___________。”则是让学生仿照句子说一句话。这一练习的目的是训练学生运用词语“—……就……”造句子,从仿到造降低了教材的难度。
(3)读句子、比较句子。如“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秋天》比较后,说说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学习如何把意思表达得更具体、更明确。
(4)读句子,学习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同一个意思。如《我要的是葫芦》一课“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叶子上的虫不用治。”“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有几个虫子不怕。”不同的句式,尽管说法不同,但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
(5)读句子,读出不同的语气。如《诚实的孩子》练习4,通过朗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其语言的积累。
四、重视智力开发,培养想像力
比如《坐井观天》课后设计的“青蛙跳出井口,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小马过河》设计的“说说小马过河以后会说些什么”等练习,既可开阔学生的思路,又能提高他们的想像力,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
五、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注意培养学生的钻研、深究精神和竞争意识
例如复习五中的词语接龙练习,看哪位学生接得好、接得多,在练习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体现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再如《识字学词学句(二)》第2课,“说说你知道的家用电器”一题,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中主动去观察发现,培养他们的钻研、探索精神。
针对教材修订后课后练习题的变化,我们在备课时,应认真钻研课后练习题的设计意图,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
一、体现主体,注重发展
修订大纲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烦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所以,阅读教学不能只看结果,要看过程,表面热闹不行,要看学生的主体性真正体现出来没有,提倡一句话:“要主动发现,不要被动回答。”
例如,《狐狸和乌鸦》一课,课后练习第一题为“说说乌鸦为什么上了狐狸的当。”学习狐狸的三次话时,可以让学生在自己读书的基础上质疑,(如:狐狸为什么对乌鸦说“您好”?为什么称它“亲爱的”?为什么问候它的孩子……)让学生在读书中自己解疑。也就是说,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被动地回答问题。在这一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乌鸦为什么上了狐狸的当”这一问题也就水到渠成地理解了。
再如,《坐井观天》一课,思考题为“如果青蛙跳出井口,它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可以让学生通过读文贴画,了解“井沿”“井底”等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悟青蛙和小鸟生活环境的不同是它们对天的大小产生分歧的根本原因。如果青蛙跳出井口,视野开阔,肯定想法、说法都会变化。为学生充分理解“坐井观天”打下基础。
二、主动参与,以读为本
修订大纲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本册课后练习充分体现了“以读为本”的要求,课课都有朗读或背诵的练习。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以读带动思考、讨论和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精神。在读中教给读书方法,激发读书热情,要让学生人人参与,不要只教一个,要多个读,全班学生在读中比较、分析、讨论,发挥群体作用,而不是程式化、机械化地朗读。
例如,处理《诚实的孩子》课后练习题2,就要通过朗读课文中列宁和其他人不同语气的语句,使学生感悟人物的内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再如《我要的是葫芦》课后读句子练习,可以运用比较法,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种葫芦的人的语气和感情,初步感悟同样意思的句子可用不同的句式表达,进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又如《看雪》课后练习2,四句话全部为课文原句,教学时,要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读出不同句子的问话语气,进一步感悟到怎样提出问题,对疑问句有初步了解。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调动起学生阅读的积极性,采用不同的朗读形式,如自由读、范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男女生对读、齐读……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使学生百读不厌,以读为本,不断提高阅读的水平和能力。
三、披文入情,文道统一
“披文入情”,充盈着丰富的情感,是语文教学的个性与灵魂。教学中,应“重感悟、轻分析”,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优势,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既要从语言文字入手,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有所感悟,情感受到陶冶,思想得到升华;而思想、情感的升华,又促进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实现语文能力提高和思想、情感升华的和谐统一。
例如,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时,教师在总结全文时,可手指板画,请学生分小组讨论课后思考题:“可爱的小葫芦后来为什么都落了。”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借机点播:“如果你是种葫芦人的邻居,你会怎样规劝他?”请一位同学上台当种葫芦的人,让愿意教育他的“邻居”上台教育他。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众邻居纷纷相劝,共同教育“种葫芦的人”的情景。其间,又让坐在下面的学生也参与劝说,这样互相合作,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受到了思想教育,达到“文”与“道”的统一。
又如《骆驼和羊》,按课后练习要求,让学生带上头饰把课文内容演一演,在创设的课文情境中,让表演骆驼和羊的学生分别说说听了老牛的话,心里是怎么想的,想说点什么,再试着表达出来。然后,让全体学生进入角色去想像,最后指导他们把想到的写下来。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使学生的思想得以升华。
再如《蓝树叶》一课中“说说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事情会怎样做”这一练习的设计,拉近了课文与学生的距离。可让学生结合生活中实际例子,充分发表意见,使他们思索、动情、明理,形成共识,受到教育。
四、拓展渠道,加强实践
《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本册教材根据《大纲》这一精神,编排了许多涉及语文实践活动的练习题,“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开拓了空间。”例如《识字学词学句(一)》为第一课,练习设计为“说说北京有哪些有名的建筑”。进行这一练习时,可发动学生通过不同渠道搜集材料,如查阅书报,上网浏览,收看电视,收听广播,请教家长,查找图片等。然后全班交流,让每个学生在广阔的空间中自由探索,学会求知,施展才华。注重语文实践,搞好语文实践,必须要抓好运用。没有运用就无所谓实践活动。如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学习方法,种种自然、社会知识,去理解一篇新文相关录像,引导学生仿照课文中的语言,将所了解到的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试着编成儿歌,如有的小朋友在教师的指导下编出:“椰树妈妈有办法,它让孩子随着海水去安家。漂呀,漂呀,漂到岸边,岸边就是它的家。”这样训练,不但使学生学会了课本里的内容,了解了课本外的知识,还进一步让学生试着运用所学的识去实践,进而发展学生的语言。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内容上要与课内教学密切联系,形式上要活泼有趣,使学生乐于参加。可以把表演、竞赛、游戏引进课堂,也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进行活动,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逐步提高语文能力。
五、重视习惯培养,促进能力发展。
修订大纲对“习惯培养”十分重视。习惯的作用是稳定的,不明显,但又是巨大的。本册教材课后练习贯彻《大纲》精神,对习惯培养十分重视。如每课课后第二题都安排了写字练习,教学中要认真指导,严格要求。不仅要让学生把字写得正确、端正,还要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执笔姿势,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和认真的写字态度,逐步发展学生写字的能力。
另外,教学中还应注意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认真读书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等。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不断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