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的意思。学习《登鹳鹊楼》,体会诗人借用“站得高,望得远”的意境所表达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学习《早发白帝城》感受白帝城到江陵舟行的速度和沿途的情景以及诗人无比欢快的心情。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的词:
依尽欲穷朝辞还
3.背诵和默写课文。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20、古诗二首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二首古诗都由唐朝诗人所作。
简介:王之涣李自
二、学习《登鹳鹊搂》。
1.听该诗录音。
思考:这首诗中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抒倩的?
2.自由轻声读诗,读准字音。
3.理解《登鹳鹊楼》。
(1)登,上的意思。
(简介鹳鹊楼)
(2)这首诗就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鹊楼,远眺日落时景象后写成的一首流传千古的名诗。
4.理解前两句写景的诗句。
(1)“白日依山尽”。
①依:指挨着、靠着;尽:指消失、沉没。
②曰:指太阳。
③(根据①②)“白日”应指什么时候的太阳?(指傍晚的太阳)
这首诗写的就是太阳落山时的黄河壮丽、雄伟的景象。
(2)“黄河入海流”。
“入海流”就理解为“流入海”,意思就是,向着大海奔流。
(3)理解一、二两句诗意。
傍晚的太阳正是紧靠着连绵的群山落下去了,一泻千里的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
(4)齐读一、二两句诗。
要求:读出黄河的壮丽、雄伟的语气。
(5)指名读。
5.理解后两句抒情的诗句。
(1)欲穷干里目。
①欲:想,要。
②穷:选择义项
A. 没有钱b.尽,完了C彻底
③千里:指很远(并不是实际的数字)
④目:目光、视力。
⑤诗人想要用尽目力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他必须怎样做呢?
(2)更上一层楼。。
更:再或重的意思。
(3)理解三、四诗句句意
要想看得很远很远,就要更上一层楼。
(4)齐读三、四句诗
思考: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5)师:是啊,这就是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宽广的胸怀。
(6)齐读三、四诗句。
6.指名读这首诗,指名释全诗。
7.齐读、小组读。
三、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1/(1)
2.试背全诗。
第二教时
一、复习《登鹳鹊楼》。
1.背诵全诗,说说诗意。
2.默写全诗。
二、学习《早发白帝城》。
1.轻声读全诗
①读准生字:辞(平舌音);陵(后鼻音);舟(翘舌音)
②看清字形:辞,(部首可为“舌”字部;也可为“辛”字部);帝(“”点横头部或“巾”字部)。舟(是部首字)
2.释题“早发白帝城”。
①早,早晨。
②发,应念成fa还是fa,为什么?(应读fa,意为出发)
3.听录音。
思考:作者于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回到什么地方去?用了多长的时间?
4.学习全诗。
(1)理解第一、二句诗意。
①“朝”与题目中哪个字同一个意思?
②“彩云间”写出了白帝城的地形怎么样?
(地势高峻,从山上仰望,仿佛白帝城已耸入了云中。)
③这一句诗交代了些什么?(时间、地点)
④白帝城离江陵有多远?
⑤还:指返还。
⑥从白帝城坐船至干里之外的江陵,只需多长时间?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出行船速度之快、诗人心情之欢快?
⑦齐读这两句诗。
⑧理解二句诗意:早晨,我从置身于彩云之间的白帝城出发,只需坐船一天就可以返回到千里之外的江陵。
⑨指名读诗句;齐读。
(2)理解第三、四句诗意。
①猿声:猴子的叫声。
②啼不住: 指船行得快,此起彼伏的猿声听起来就不间断了。
③轻舟:轻快的小船。
④万重山:泛指层层叠叠连绵不断的群山。
⑤齐读三、四句诗后理解诗意:江两岸高峰耸立,山谷里来了不间断的猴子啼叫声,可轻快的船已经驶过了连绵不断的群山了。
(3)齐读全诗,释全诗。
(4)小结:诗人李白描写了祖国河山的绮丽景色,歌颂了祖国山河的壮丽,表达了诗人无比愉快的心情。
(5)指名读全诗,齐读全诗。(要求读出赞美之情,愉快心情)
5.完成课后练习1/(2);2。
6.试背全诗。
三、布置作业。
1.读、背全文。
2.抄写《古诗二首》。
四、课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