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语写一段话,描绘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3、感受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5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听名曲,导入新课。
1、学生听名曲《二泉映月》。(板书课题)
2、同学之间互相介绍自己收集的有关民间艺人队炳的资料。
3、这篇课文生动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⑴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⑵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2、检查自学情况。
⑴读生字词,相互正音。
患病 搀扶 积淀 坎坷 富饶 萦绕
哭泣 泯灭 抒发 委婉 跌宕 倔强
⑵找出难写难记的字进行指导,学生练写。
饶:与“绕”比较,右上不要多一点。
哭:不要丢一点。
患:“心”扁而宽。
⑶指名试读课文,了解词语掌握情况和各自然段的大致内容。
3、学生质疑问难。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听二胡曲《二泉映月》。
2、你从音乐里听出了什么?用一句话简单说说感受。
(仿佛听到了什么或看到了什么,感到什么等)
3、流览课文,课文哪一自然段集中表现了这首名曲所体现的内容和意境?
4、自由读,找出描写阿炳演奏二胡动作的语句,用“—”画出;找出描写琴声变化的语句,用“ ”画出;找出能表达二胡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用“ ”画出。小组讨论。
5、交流描写阿炳演奏二胡动作的语句。
⑴联系上下文,说说对“倾吐”的理解。
⑵阿炳要“倾吐”什么?通过什么“倾吐”。
倾吐
(板书:琴声——→情怀)
6、交流描写琴声变化和琴声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
⑴出示:
“起初……在思索……”
①指名读。
②听音乐起始部分,想象有关画面,感受乐曲的“委婉连绵”,体会琴声表现的内涵。
③交流感受。
板书:委婉连绵 赞叹 怀念 思索
④指导用徐缓、抒情的语调朗读,加深体会。
自由读,女生读。
⑵出示:
“随着……抒发了……”
①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板书:升腾跌宕 表达出 抒发了)
②欣赏音乐高潮部分,进一步体会阿炳通过琴声表达的情怀。
③指导朗读,语速加快,音调加高,读出势不可挡的气势。
自由读,男生读。
⑶出示:
“名曲久久地……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①圈出表现这首乐曲特点的词语。朗读理解作者通过这看似矛盾的两对词语所表现的乐曲的丰富内涵。
②乐曲表现了阿炳的悲、苦、恨、怒,更表现了他对音乐和生活的爱。
引读: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提问:这些内容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7、听配乐朗读,想象当时的情景。
8、试背第五自然段。
顺序:阿炳演奏的动作表现——琴声变化——想象琴声的内涵。
四、家作。
1、欣赏背诵第五自然段。
2、观察月夜景色。
第二课时
1、指名背诵第五自然段。
二、指导精读其余部分。
1、过渡:阿炳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创作出这样内涵丰富、动人心弦的乐曲?再细细读读其他部分,看看阿炳“积淀已久的情怀”从何而来。
2、学习1、2自然段。
⑴指名读。
⑵交流:家乡美好的风光对阿炳的熏陶。
师父对阿炳的启迪和教诲。
⑶指导用启发、语重心长的语气读好师父的话,注意强调“倾听”、“年纪还小”、“许多”、“饱经风霜”等词语。
⑷师父说“奇妙的声音”你知道是什么声音吗?
3、第3自然段。
⑴指名读,思考: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他饱受穷困和疾病折磨。
⑵文中“但是”前后应分别用什么语气来读?
4、第5自然段。
⑴指名读,思考:哪一部分描写环境,哪一部分描写人物内心活动?
⑵中秋之夜,月光依旧,泉水依旧,阿炳为何现在能听到了那么丰富的内容?
⑶男生读写景部分,女生读内心活动的部分。
⑷学生试背。
5、第6自然段。
琴弦即心弦,琴声即心声,正是长期积淀在胸的种种情怀,化作创作的灵感,才孕育出这不朽的乐曲。
齐读。
三、配乐朗读全文。
四、摘抄文中描写月光的词句。
五、写一段话,描绘月夜的优美景色。下面的词语可供选用。
月光似水 静影视壁 赏月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照耀
写完后,修改,交流。(课堂上完成)
板书:
6、二泉映月
倾吐
委婉连绵 赞叹……怀念……思索……
升腾跌宕 表达出……抒发了……
舒缓而又起伏 他爱……他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