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中的一个造句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雾凇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
雾凇形成的过程。
媒体设计:
投影、录音、录象。
教学时间:三课时
板书设计:
凝结
严寒季节 雾气 —— 雾凇
(饱和)遇冷 奇观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词语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书写生字正确、规范。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注意课题中“凇”的读音和写法。
2、围绕课题质疑。如:什么是雾凇?(看录象解决此问题)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能见到雾凇?它是怎样形成的?……
二、初读课文。
1、朗读课文,借助生字表读准生字字音。
检查:
①映示课后生字,读准字音: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区别下列字音,注意平翘舌音:
平舌音:雾凇 俗称
翘舌音:缀满 最初 摄氏度
区别下列字音,注意前后鼻音:
前鼻音:松花江畔 淹没 银光闪烁
后鼻音:雾凇 琼枝玉树 大地冰封 凝结 零下
洁白晶莹
②读准下列多音字:当年 应当
淹没 没有
③其它易读错的音节:十里长堤 模糊
2、再读课文,边读边运用“读书要做记号”上学到的方法,在课本上做上记号,不懂的查查字典。
检查:
①映示、朗读下列词语:凝结 水库 降临 大地冰封
淹没 摄氏 最初 十里长堤
②交流:自己哪些词语读懂了,还有哪些不懂之处,分别做上了什么记号?
预习时布置查字典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奇观 弥漫 漫步 凝结
3、三读课文,要求:
①边读边体会不懂的词语的意思。
②把句子读通顺。
检查:
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帮助学生正音,读通顺句子。
重点指导读通下列句子:
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4、快速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指导书写生字。
1、按笔顺描红:凝 摄 库 初
注意点:
“凝:左中右结构,笔画较多,写时紧凑。
“摄”:右下部是“双”,左边的“又”的一捺变为点。
“初”:左旁不要少点。笔画较多,注意书写紧凑、匀称。
四、作业。
1、见习字册抄写任务。
2、比一比,再组词。
堤( ) 俗( ) 模( ) 凝( )
提( ) 浴( ) 摸( ) 疑( )
3、在带点写的正确读音下面画“——”。
大地冰封( ) 十里长堤( )
模糊( ) 摄( )氏( )
第 二 教 时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雾凇形成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读准下列词语,注意带点字的读音。
凝 结 洁白 晶 莹 银 光闪烁
俗 称 最 初 摄 氏 度
3、读好句子: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
4、导入:通过初读,我们知道,吉林雾凇同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为我国四大自然景观。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
(映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①齐读句子。
②理解“奇观”:
“观”在字典上有三种解释:这里应选哪一种?
(映示)观:看;
景象或样子;
对事物的观点,看法。
那么,“奇观”是什么意思呢?
二、精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段课文中哪些描写体现了雾凇景象之奇特的。(在关键词下面加圆点)
2、讨论交流:读了这段话,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雾凇景象之奇特的?
卡片出示: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指导朗读)
映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指名读,齐读。
3、除了从色彩、光泽这两方面写出了雾凇的美丽动人之外,最后一段还用一个词写了它的姿态呢。快速读一读,找出是哪个词?
卡片出示:千姿百态 (指导朗读)
“千姿百态”形容什么?你能给它找个近义词吗?
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众多的姿态,边看边想像。看完后说一说。(录像显示几组雾凇的画面)
交流:你看到了哪些姿态?它们像什么?
说话训练:吉林雾凇有的像( ),有的像( ),还有的像( )……真是千姿百态!
4、小结:吉林雾凇真是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
板书:奇观
5、有感情地齐读第一自然段。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1、快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哪一句话概括地写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交流,映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①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雾凇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板书:
(严寒季节) 雾气 —— 雾凇
(饱和) 遇冷
2、读了这句话,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3、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映示:
雾气是从哪里来的?
雾凇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
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
雾气遇冷后会有什么变化?
雾凇形成是有先后顺序的,文章能不能按上面这样的顺序来写?请你想一想,再重新排列。
雾凇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
雾气是从哪里来的?
雾气遇冷后会有什么变化?
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
4、带着上述问题,边读课文边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5、你们读懂了什么?
①雾气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当年12月至第二年”或“严寒季节”。
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是怎样写“严寒季节”的?(“三九严寒”、“大地冰封”)
②雾气是从哪里来的?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指名朗读。
③当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这雾气有什么变化?
映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
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觉得这雾气怎么样?(浓)
是的,雾气非常浓,达到了饱和的状态,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涌向 弥漫)
再齐读这句话。
④引读:这时,树木被雾气……渐渐地……
⑤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呢?
映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齐读。小结:这个过程就叫“凝结”。板书:凝结
再读这句话。雾气是怎样镀在松针、柳枝上的?圈出有关的词语。
“慢慢地”——写出了什么?(凝结的速度慢)指名读句。
“轻轻地”——写出了什么?(样子轻,无声无息)女声读句。
“一层又一层地”——说明什么?(雾气不断,逐步结成)齐读。
假如把这三层意思用三句话来写: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这蒸腾的雾气,轻轻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这蒸腾的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指名读。你感觉怎么样?
作者只用一句话,把雾气凝结时的情形写得既具体生动,又十分精炼。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齐读。
6、至此,雾凇已形成了,文章可以告一段落了,可是,作者又连着写道……谁来读一下这段的最后一句话?
(映示)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儿,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这句话写出了什么?进一步说明了上一句中的哪个词?
指名朗读。
7、这段话具体地叙述了雾凇的形成过程。为了加深同学们的印象,请观看录像。
8、小结:雾凇形成的过程也是那样的奇特。齐读第二自然段。
四、精读第三自然段。
1、 录像显示画面:雾凇的全景——特写。
2、 同学们,此时此刻,假如你也站在松花江畔,观赏着
这美丽的雾凇奇观,你会如何赞叹?(学生谈感想)
3、那么,松花江畔的人们是怎样赞叹的呢?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映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①你们见过梨花吗?什么颜色?
联系课文想想:这里的“梨花”比喻什么呢?
②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人们看到这美丽奇特的景观,怎能不由衷地发出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五、总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欣赏了雾凇奇特的景象,而且了解了雾凇形成的过程。吉林雾凇真是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
六、小练笔。
以“雾凇景观千姿百态”为中心句写一段话。
第 三 课 时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观看录像,练习说话。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观看录像,练习说话。
1、播放吉林雾凇的录像,撷取几个特写景头,学生边看边想象:吉林雾凇像什么?
2、同桌讨论,练习说话:
吉林雾凇千姿百态,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真是闻名全国的奇观。
3、指名交流,组织评议。
三、读一读,比较带点词语的意思,并选择一个造句。
(1)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2)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的白银。
1、指名朗读,读出语感。
2、造句举例:
渐渐地——小弟弟在妈妈的怀抱中,渐渐地进入了梦乡。
慢慢地——慢慢地,他的画稿上出现了一条美丽的彩虹。
轻轻地——在图书室,小丽轻轻地对我说:“快十二点半了,我们去还书吧。”
3、学生自选一个,各自思考。
4、指名交流,帮助纠错。
四、赏读、背诵课文。
1、逐段赏读。
第一自然段:自豪的语气。
第二自然段:头三句用平缓的语调,雾凇形成部分开始低缓,逐渐升高,最后欣喜。
第三自然段:赞叹的语调。
2、练习背诵:自选一段背诵;指名背诵;小组背诵;齐背。
五、作业。
1、填空:
清早,寒风( ),雾气( )。人们( )在松花江边,( )着这( )的琼枝玉树,便会( )地赞叹:“这真是( ),( )呀!”
2、从下列三个词语中,自选一个造句。
渐渐地 慢慢地 轻轻地